安徽这座“低调”的县城,藏着一座比故宫还大的皇城
一座中都城
凤阳城市魂
凤阳
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是明代传奇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除了耳熟能详的凤阳花鼓以外
还矗立着一座未启用过的皇城——明中都城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洪武门全景 摄影:汪兆燕
朱元璋,这个出生于凤阳,发迹于凤阳的农民皇帝,打下江山之后,都城定在哪呢?他觉得老家凤阳不错,“前江后淮,有险可依,又有漕运之便”。于是力排众议,以家乡临濠(今凤阳)为中都,立即调集人力财力,开始宫殿城池的建造。
举全国之力建设的明中都,历时6年,罢建时已“功将完成”。三重城垣、宫殿、坛庙、中央官署、军事设施等建筑基址,与路网、水系及建城时的窑址、石料厂等工程遗存,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明中都作为明王朝精心修建的第一座都城,是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故宫建设的“蓝本”。其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01
谁是第一个揭开明中都面纱之人?
历史跟凤阳开了个玩笑。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立临濠(今凤阳)为中都,着手在家乡打造大明帝国都城,近百万民工和新移民投入新王朝都城的建设大潮中。然而,至洪武八年(1375年)“功将完成”之时,朱元璋突然“诏罢中都役作”。
明中都的兴废,均源于朱元璋的矛盾和思考,也成为朱元璋一生的遗憾。这座封建帝王宫殿结束了兴师动众而又短暂的修建,在历史风雨中渐成遗址,被世人遗忘了600多年。
▼ 王剑英花费6年时间绘制的明中都布局图
然而,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巧合。600年后,196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历史地理学家王剑英来到凤阳的五七干校,这座被遗落的古城遗迹引起了他的注意。当他偶然走进了凤阳明中都,夕阳下,他被这座废都的气势惊呆了。
以前,他只在史料里了解到,朱元璋曾在其家乡大兴土木建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都城,但是,从来没有人展示过这座都城的照片,也没有人提供过详细记录。很多史学家都以为有其名无其实。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明中都遗址午门
从此,只要有空,王剑英就开展田野调查,他如醉如痴地开始了丈量和测绘,最后写出一本专著,叫《明中都》。王剑英的《明中都》向史学界揭秘了明朝罢建的都城规模和现状。据考证:南京的明皇城,以及后来朱棣兴建的北京皇城,也就是今天的明清故宫,都是以凤阳这座明中都为蓝本。
一座湮没于史册的旧都,自此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
在他的呼吁和影响下,明中都遗址保护工作也逐步展开。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明中都建造规模究竟有多大?
有文物专家评论:“明中都是朱元璋集我国两千多年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豪华都城。”《中都志》也曾记载“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明中都建造规模究竟有多大?规格有多高?明中都城为典型的三城相套格局,宫城、皇城、外城三道,平面均略呈方形。内为宫城,周长3680(东西880米,南北960米)砖筑,设有四门;中为皇城,周长7670米,砖石修筑,亦设有四门;外城周长约50公里,大部分为土垣,无濠。
原设12门,这符合古制。只是罢建中都后,被革去3门。规划上以宫城为中心,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正殿居中轴线中心,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着中书省、大都督府、太庙、社稷坛、文华殿、武英殿等官署与礼制建筑;城南云济街上,东西对称分列着国子监、功臣庙、钟楼、鼓楼等。
▼ 明中都鼓楼 摄影:朱维林
明中都营建,为中国都城格局的终极形态提供了理想的范本,这对其后明北京城的改建扩建,有定鼎之功。明中都建设,显示出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历经千载摸索,已经渐趋成熟。现存宫阙残迹还反映出,中国古建筑木作、瓦作、石作、雕作等技艺到明代已炉火纯青。
清初曾有诗文这样描述明中都盛况:“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大意是说,像丰镐一样的中都,宫阙比两京还要壮美,扩地千里以为王畿,八个卫所四周拱卫。
03
明中都的中轴线是如何建成的?
方城和中轴线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执念。
不久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殊不知,在凤阳的明中都,也有一条凝结中国人思想和智慧的中轴线。
凤阳明中都建设体现了《考工记》中古代都城建设的设想,以对称为基本特点,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宫殿分列。近年来,凤阳县依托大明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明中都历史文化遗存,逐步推进复原展示与活化利用,重新恢复洪武大道、云霁街主副中轴线主要附属建筑,再现了“两楼三门三庙”中国最美都城中轴线。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明中都中轴线 摄影:邱传斌
明中都有主副两条中轴线,在国内现存的古都中,只有凤阳明中都有一主一副两条轴线,建筑格局独一无二。主轴线与副轴线垂直交叉成十字形,两侧建筑东西对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
明中都在规划布局上有开创性特色,其中采用南北主中轴线、东西副轴线布局,为明初以前历朝所首创。明中都南北主中轴线自南而北由洪武门、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外金水桥、午门、内金水桥、奉天门、大殿、后宫、玄武门、苑囿、凤凰山主峰、北安门、玄武街、中都城正北门(因罢建中都未建)组成。中都中轴线全长6170米,纵贯全城。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大明门俯瞰图
明中都在中轴线大明门前开辟了一条东西走向的都城大道,命名为“云霁街”,全长3000米。云霁街上布局着6座建筑群,自东而西分别是:鼓楼、中都国子学、中都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钟楼。
当今的凤阳县城在凤阳府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凤阳的城市格局深受明中都规划的影响,城市发展也以中都城的规划为基础,城市格局为方正布局。
04
明中都的历史价值究竟有多大?
明中都是明初首个按京师规制营建的都城,对明清南京、北京的城市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巍认为,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黄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对“择中建都”这一理念的延续。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远观洪武门 摄影:朱金凤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发掘现场偏殿须弥座
明中都考古工作站站长王志则表示,明中都考古发掘完整地揭示出明中都前朝区宫殿基址及部分附属建筑的布局,从磉墩复原的建筑布局在宫殿形态上,与元大都和北京故宫都存在相似之处,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了起来,这正是中华文化基因世代相传、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体现。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认为,明中都皇城宫殿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研究我国自唐代以后皇城中心建筑区的制度性演变具有重要价值。考古发现的内金水桥桥址与河道系宫城重要建筑功能区,为探究宋元时期宫城的内金水桥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05
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过来”“火起来”?
这是一座现代之城守护“一座古城”的故事。
2012年12月,明中都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始建设。为保护明中都,凤阳县按照“依法依规、让利于民”原则,开展明中都遗址公园项目区房屋征迁工作,至2017年5月,核心区居民已全部外迁安置。
2015年起,明中都开始了连续性科学考古,至2023年,考古勘探面积达21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6000余平方米。通过发掘,不断地揭示出明中都城内各组单体建筑的布局、形制、结构和建造工艺,为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各类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明中都开国功臣庙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花鼓与明中都鼓楼 摄影:马利
这座古城同时也反哺着当地人民。如今,明中都城已成为当地人的城市后花园。
从洪武门到玄武门6.17公里的明中都中轴线已清晰呈现。从鼓楼到钟楼3公里的副轴线上,中都国子学、中都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等古建筑成为解读明中都的文化密码。行走在凤阳县城的大街小巷,一幅具有大明古韵的画卷徐徐展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600多年后
明中都遗址积淀下的深厚文脉
成为凤阳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
新时代
保护明中都遗址
探析明中都价值
讲述明中都故事
传递明中都声音
将成为凤阳明中都保护传承的主旋律
| 策划:黄娜娜 张弓
| 综合:《安徽文化旅游丛书》、《人文安徽》、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
| 美术设计:周纪萌
| 编辑:叶秋盈
| 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