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乡村兴业留人,托举“稳稳的幸福”

编辑:高方勇 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8-05 08:55:09 【字体:

  在永丰镇三元村举办的皖东开秧门农俗文化旅游节上,插秧比赛火热进行。(资料图片) 通讯员 王萍萍 摄

  夜晚的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水杉林亮化装置成了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记者 程 兆 摄

  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党员志愿者入户开展反电诈、消防安全等知识宣讲。记者 程 兆 摄

俯瞰天长市永丰镇三元村全貌。记者 程 兆 摄

  安徽东大门天长市,犹如一株橄榄枝深入江苏腹地,三面被高邮市、仪征市、盱眙县等五县市区环抱。两地人民共饮高邮湖、金牛湖之水,同说“江淮软语”,地相连、人相亲、心相连,一样具有平和务实、开拓创新精神,一样有着乡镇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发展路径。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创业文化、文明涵养等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一大批经济强镇、产业强村、创业强人。

  永丰镇三元村,正是天长市众多产业强村中的一个代表。记者日前深入走访考察,看这个村怎样用文化为发展汇力添彩,兴产业、聚人气,托举村民“稳稳的幸福”。

  常住人口为啥比户籍人口多?

  ——创业创新文化形成产业对人口的集聚效应

  三伏天的傍晚,暑热仍未消散。在三元村村民集中居住的永桥花苑小区,电机修理铺老板吉文兵和爱人,还在忙着手头上的活。“外面天热,还不如在家里多干点活、挣点钱。跳广场舞、打牌啥的,我们没时间!”今年48岁的吉文兵,18岁学修电机,结了婚后回到三元村开了个修理铺,一直干到现在。

  几十年间,他见证了村里人过去纷纷出去打工当“候鸟”,现在纷纷飞回家乡创业就业。

  吉文兵说,天长本地没啥资源,出路出路,出去闯才有路,闯出名堂,带活家乡,发展兴旺了,同样是勤劳肯干,当然是在家门口干更舒心。

  天长人性格勤劳务实,重视个人奋斗,既内敛自足有“根”,又要开放包容敢“闯”、头脑灵光很“活”。地域文化培育的群众创新实践品格,孕育形成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产业和文化氛围。

  在天长,秦栏镇的销售员走遍全国,赢得占国际维修市场70%份额的遥控器产业和占全国维修市场90%份额的电动车充电器产业。石梁镇无中生有变出一个垄断中东、欧洲市场的“水烟壶”产业,三元村、福胜村等地发展出世界性的毛绒玩具集聚区,都得益于开放包容、吃苦耐劳、捕捉商机的创业创新文化。

  三元村毗邻永丰镇集镇核心,离天长市区仅10分钟车程,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辖区内还有一个省级农业示范区,以及32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村里户籍人口3800人,常住人口却有5300多人。

  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如今在中国农村并不常见。

  这得益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玩具、机械等传统制造业的集聚效应。

  80岁出头的刘华奶奶家里14亩田都流转出去了,现在除了在玩具加工点干点活,还要种菜、做家务,虽然忙了点,但心情一直不错。“儿子从外地挣了钱,回村里开了家电子厂,我就是闲不住,能干就多干点。”刘华说。

  村民杨德兰的丈夫是镇上保洁公司的负责人,她自己则利用闲置祖屋开了家玩具加工点,承接玩具厂剪线头、打吊牌、贴标签之类的活,然后交给年纪大的村民一起做,每人每月能挣个1000多元,还能在一起拉拉家常,不会孤单、无聊。

  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实习大学生、土专家、新农人……一批视野广、脑子活、懂技术、有热情的年轻人到村里创业发展,因为这里有产业平台、发展前景,有创新的机制氛围。

  从三元村走出去的邵爱涛,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广州、南通的大公司上班,深藏内心的农业情结以及家乡现代农业良好的基础,让他意识到家乡田野才是他实现梦想的舞台。2020年,邵爱涛返回家乡创办了天长市品农农业科技公司。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推广,争取农业项目落户,引进农业公司,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线上农技服务……邵爱涛在田野奔波,乐此不疲。目前,邵爱涛团队已累计服务农作物面积上万亩。

  “永丰镇靠近高邮湖,很多村以前都是圩区,还发过水灾,老百姓想创业只得到扬州、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闯。后来兴修水利,天长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仪表电缆、电子产品、玩具等产业兴起,工业长入了乡村,本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外地打工者来村上班。老百姓人人有活干,四季能挣钱,谁还想舍近求远往外跑呢?”三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巧香对记者说。

  矛盾纠纷为啥比过去少了?

  ——利益联结机制成为乡村善治密码

  在农村,因征地拆迁、建设占地、分配不公、邻里纠纷等引起的矛盾屡见不鲜。在三元村,村民幸福感普遍比较强,矛盾纠纷很少。什么原因?“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了,素质普遍提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妇女代表也发挥了宣传、调解作用。”梁巧香总结。

  而在梁巧香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那就是深入的利益联结机制。

  什么样的关系最牢靠、什么样的合作最有效?答案是拥有共同的利益,一荣俱荣。

  位于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圣丰农业园,占地5000亩,集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和乡村旅游为一体,每年举办蓝莓采摘节、开秧门等活动,吸引周边地区10万多人前来观光、采摘。天长市圣丰蓝莓种植合作社让三元村集体以基础设施使用权入股,39户农民自愿以450多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入股农户每年除了获得每亩800元的保底收益外,还能获得当年收益约10%的二次分红。在合作社打工的农民每年还有3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村集体每年可增加3万元左右的收入。

  “我把土地流转给圣丰公司种果园,我也在里面打工,土地流转费、土地入股分红,加上工资,一年收入能有四五万元。我干得开心,当然也希望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三元村村民陈晓军说。

  有了利益联结,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位于三元村水杉大道入口处的一排彩钢瓦大棚,过去是村里的老米厂,今年初村里搞规划建设,认定这处房产属于违建,要拆除,可房子主人要赔偿,价格低了不行。如何解决?镇村干部找村民商量,结合村里文旅项目打造,决定一起把这里改造成“米仔仔的家”,作为农业科普和乡愁展示用,不拆除也不赔偿,卖农产品和旅游商品还能挣到钱,两全其美。如今,改造后的房屋亮丽、活泼,成为旅游和研学的打卡地。

  近年来,三元村打造“杉杉而来、稻梦三元”旅游品牌,积极实施“十里杉水、诗画田园”生态旅游项目和胭脂湖文旅项目,建设环村田间骑行绿道、稻田小火车、乡村驿站、生态民宿等旅游设施,这些都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好处。

  最近,宋庄组和黑鱼组都给永丰镇政府打来了报告,希望自己村民组的庄台也能得到全面提升,并承诺“路做到哪里,我们无功能建筑物拆到哪里,所涉及的菜地、树木、建筑物及路面拓宽占地一律不要任何补偿……”全体户主都在报告上签了字。

  “老百姓能有这样的意识,三元村作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一定会建设得越来越好!”梁巧香对此非常感动。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会更多投入到建设、发展中,才能更多惠及村民,进而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23年,三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4万元,预计2024年三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100万元。村里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开放式一体化为民服务场所;实施数字乡村项目,打造数字乡村驾驶舱、建设数字乡村治理系统,实现农户一键查询、一网通办、一屏感知;完善村内视频监控,搭建河道水位监测、高空监测、工程监管等系统,实现乡村治理重点环节提档升级,村民感受的“和美乡村”,有越来越绚丽的构图和细节。

  这里的婆媳关系为啥这么融洽?

  ——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培育乡风文明

  婆媳关系难处?在三元村,婆媳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却是身边平常事,村民“攀比”的是如何更好地“宠婆婆”“宠媳妇”。村民苏翠平与儿媳妇从来没有拌过嘴、吵过架。杀一只鸡,她会一剖两半,自己一半、儿子儿媳一半。“婆婆对媳妇服务周到了,哪会有什么矛盾呢?”苏翠平对记者开起了玩笑。

  村民李金芳的大儿子、儿媳均患有智力和精神残疾,李金芳不仅挑起了照顾大儿子全家生活的重担,还经常为儿媳买药,带她到滁州市医院看病。热爱生活的她,没被困难打倒。她学会了唱扬剧和黄梅戏,常到外面演出,但不管有多晚,总会在夜里赶回家里,以防儿子、儿媳出意外。

  这样的婆媳关系,在三元村这一带村庄,比比皆是。

  天长市是孝子之乡,天长人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流传千年,孝亲文化至今仍是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一个闪亮的品牌。

  “爷爷奶奶们,今天天气热,大家是来纳凉看戏的。今天的‘一刻钟宣讲’我就讲快一点,主要提醒大家几件事。第一,看好家里小伢子,把防溺水安全问题重视起来;第二,天气热饭菜容易馊,爷爷奶奶们不要舍不得丢,吃坏了肚子去医院划不来……”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周晓艳,利用“戏曲文化进乡村 盛夏欢聚送清凉”纳凉晚会的舞台,用普通话和天长话对台下百姓进行“双语宣讲”,这样接地气的政策宣讲活动,她每月至少要开展2次至3次。

  作为预任村官,村里大小工作都得熟悉,办低保、乡村医生入户检查、防溺水宣传、乡风文明宣讲……周晓艳每天忙得像只小陀螺。最近的工作重点是负责村里的暑假托育班,每天安排来开展暑期实践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为10多位小朋友开展作业辅导,以及上书法、手工等兴趣班,晚上再跟其他村干部一道入户走访收集建议。今年她还自己写剧本,和小朋友们一起拍摄了短剧《防溺水小剧场》,在村里各电子大屏轮播,在村里村外火出了圈。

  三元村养老服务站,同时也是环卫工人爱心驿站、老年助餐点,记者走进服务站,看到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正在为老人们体检,志愿者正为老人义务理发。“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开展在哪里。”志愿者姜伟告诉记者,今年举办皖东开秧门农俗文化旅游节的时候,志愿者们还把服务送到了田埂上。

  天长市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全国10个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之一,怎么做深做实文明实践天长样板?注重精准对接基层群众实际需求,在服务群众上下足“绣花功夫”。

  三元村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开展“榜样在身边”“志愿服务红马甲”“最美庭院评选”“健康义诊来敲门”等活动,注重发挥“村民议事亭”“道德评议会”“道德红黑榜”、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此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清零行动”,修订村规民约,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通过积分制管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让村子建设成为“大家的事”。近两年村里已开展乡风文明评比活动8次,表彰村民50余名。

  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三元村的每一个角落,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

  “天长市的和美乡村建设正经历从塑形到赋能的转变。我们过去注重发展建设,现在是格外注重让历史文化、精神特质提升乡村发展内涵,乡村全面振兴到了这个阶段,这项工作必须得做好,因为有了人的现代化,才会有乡村的现代化。”天长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副主任徐文祥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