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而立,让羽毛“飞”得更远
羽毛球价格大涨、羽毛球卖断货、预约球场拼手速……连日来,羽毛球的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热搜。
今年以来,国内几大头部球商争先宣布羽毛球涨价,涨价幅度相较去年平均超过20%,部分型号的涨价幅度达到50%。
或许很多人没想到,“默默无闻”的安徽,羽毛球生产企业占全国总存量的八成以上。当此形势下,安徽如何积极抢占市场风口,进一步做强做优羽毛球产业?
各品牌方均将球价上调的原因指向了原材料成本上涨。羽毛球的主要原材料是毛片,毛片来源主要是鸭、鹅翅膀上的大翅羽(刀翎)。
从供给方来看,目前市场上处于毛片整体涨价和供应短缺的状态。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监测统计,受市场行情影响,国内肉鸭、肉鹅出栏量增速有所放缓,从2019年至2023年,我国鸭的出栏量由48.78亿只降至42.18亿只,鹅的出栏量由6.34亿只降至5.15亿只。这种趋势导致了毛片的供应短缺。
从需求端来看,2023年延续至今,全民运动热不断升温,参与羽毛球的队伍不断壮大。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羽毛球运动人口2.5亿,是除了健步走之外的参与人口最多的大众健身项目。经常参与者约有2000万人,普通爱好者约有1.5亿人。
毛片的生产依赖天然农产品,受制于自然生长和肉禽市场周期,终端打球参与者的激增,短期内供应紧缺。但随着相应周期的自然调节,预计后续毛片的短缺会有所缓解。
市场波动很正常,我们要透过周期看现象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细分数据来看,羽毛球生产相关企业89家,其中安徽有73家,占全国总存量的82.02%。
风云变幻的市场,从来都是你追我赶。
在运动队伍不断壮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当下,安徽要拿出谁“羽”争锋的气魄,积极抢占市场风口,进一步做强做优羽毛球产业,把产业价值体现出来。
产业发展不是空中楼阁,特别是对特色产业来说,必须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安徽多地都有养鹅历史,尤其是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六安,素有“白鹅之乡”美誉,这里日照充足,水网密布,水草丰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皖西白鹅这一高品质鹅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饲养历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能兴一方业。
国际一线品牌亚狮龙就在六安建设了从原毛到羽毛球的一条龙生产线;六安市宇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全球羽毛球巨头尤尼克斯合作,生产训练用球,同时为其在国内的其他代工厂提供羽毛球羽片,年产值达1.5亿元。有统计数据显示,“六安产”羽毛球已占全国训练用球的40%。依托“安徽有好鹅”的优质羽毛原产地优势,找准切口、因地制宜,地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才能更好兴产业。
“羽”翼丰满,还要振翅高飞。链条做长,产品做精,市场方能做宽。
小小的一个羽毛球,看上去是传统产业,但只要思维升级了、技术更新了,照样能丰富价值链、拓展产业链,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安徽省潜山市源潭镇,当地制刷人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刷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申报各项产品专利近200项。科技赋能、创新开道为刷业升级插上了翅膀,制刷“小手艺”,已做成百亿“大产业”。
羽毛球产业亦可借鉴,从业者加大科研攻关、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尤其要从中低档次向中高端发力进军,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无为,羽毛羽绒扮演着产业支柱的角色。作为全国重要的羽毛、羽绒集散地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不仅规划建设了羽毛羽绒产业专业园区,引进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还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技术优势,以羽毛羽绒智造为主题,建设融标准、计量、检测、品牌、知识产权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全市羽毛羽绒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
拿出务实举措,凝聚最大合力,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皆重营商环境的好氛围,就一定能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羽”为链,打造文化体育品牌赛事,提升知名度。体育赛事的赛场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技场,也是展现体育器材的舞台。借助产业基础优势,引进或培育各类高规格、有较大影响力的羽毛球赛事,能够更好实现体育制造业与体育竞赛业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进而带动当地羽毛球产业的“出圈”。
产业不被看见,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放眼全国,有被誉为“羽毛球之乡”的浙江江山,有日产超10万只羽毛球的贵州锦屏……安徽的羽毛球产业,要让更多人看见,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