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干了啥,连评三年“好”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历史性转移。安徽也正以坚定的步伐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迈向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王先国/摄
好消息再度传来!
安徽在2023年度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再获“好”的等次,这也是安徽过渡期以来连续三年取得“好”的等次。
连续三年取得“好”的等次,安徽脱贫群众的生活何以再上一层楼?
一
必须牢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为了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安徽陆续出台一系列更有力、更精准的举措。
为了守牢底线——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累计投入衔接资金677亿元,推进网格监测、数据比对、动态管理、精准帮扶和风险防范“五个常态化”,坚持兜底式帮扶和开发式帮扶相结合,近七成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
为了点亮幸福——突出产业就业帮扶,注重“志智”双扶,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脱贫人口收入从2020年的11659元增至2023年的17872元,年均增幅15.3%。
为了那份牵挂——时刻不忘革命老区,持续加大皖北、沿淮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推动各类帮扶资源向乡村一线聚合。全省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33.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78.8万元,年均增幅32.6%。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看到,当前脱贫地区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增收不稳定等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特别需要警惕“喘口气、歇歇脚”的松懈念头,必须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向着新的胜利进发。
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还要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这就意味着要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
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帮扶项目,发挥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都是安徽的常用“打法”,有力推动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特色农业助农民增收 宿飞/摄
同时,围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务工就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等,继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就业,加强项目监管,吸纳更多脱贫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获取稳定劳务报酬,让全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让防贫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才能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三
稳固脱贫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今年6月底,全省第八批选派干部任期圆满结束。目前,第九批选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实践证明,选派干部是建强基层组织、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善治、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力量。要接续推进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县域结对帮扶、社会帮扶等“五大帮扶”,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最大程度凝聚发展合力。
随着脱贫地区整体生活越来越好,群众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增收致富的愿望也更加强烈。面对新变化、新形势,势必要作出调整,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起点去谋划。
例如,受益于脱贫攻坚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目前脱贫村在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已整体领先于一般村。因此,在资金投入上,调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脱贫村的比例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才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农”工作不好干,基层干部不容易,常年风吹日晒、经常灰头土脸,没点本事干不好,没点情怀干不长。这就更需要担当作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不断增强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今年是过渡期第4年,依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色不断提高,让乡村振兴带来的温暖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
撰稿:许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