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观察】近海的安徽,何以像极了沿海
沿海,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更是开放、发展的代名词。
向海而兴!“近海却不沿海”的安徽一直有一个海洋梦!这一梦想,正在通过“水运强省”这艘大船,扬帆鼓棹,破浪而来。
水运,作为大宗货物最主要的物流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经络”。
安徽襟江带淮,水运资源十分丰富,携江淮运河贯通的便利,“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放大,从内河水运大省迈向内河水运强省,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正当其时。
航线加密,从“货等船”到“船等货”
今年“五一”假期,临江大港芜湖港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在朱家桥码头无人堆场,集装箱卡车川流不息,江边高耸的岸桥下装卸繁忙。
“眼下正是航运旺季,我们8个岸桥满负荷运转,每天有近5000个箱子进出港。好在全力组织,整个港区忙而不乱,没有出现拥堵。”安徽港口集团芜湖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隽介绍。
芜湖港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在全省“一核两翼”集装箱航运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高隽介绍,目前“五定班轮”(即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已经覆盖了所有航线,实现常态化开行,每周开行不低于37班。以发往上海洋山港的班轮为例,原来每周只有9班,今年提升到了每周14班。
作为安徽水运的风向标,今年以来,芜湖港增长势头强劲。数据显示,1月至4月,芜湖港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78.81万吨,同比上升7.56%;其中集装箱量51.55万标箱,同比上升11.82%;汽车滚装量7.71万辆,同比上升19.43%。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安徽水运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航线布局加密优化,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从2019年我省“一核两翼”集装箱航运体系建立,到2023年江淮运河9条集装箱航线开通,我省集装箱运输网络布局基本建成。目前安徽港航集团共开行航线64条,每周开行257航次,到达港口包括下游的上海、连云港、太仓、南通以及上游的宜宾、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周口、淮滨等,并通过上海港中转至国内沿海和全球主要港口。
去年我省开通芜湖—俄罗斯首条国际集装箱直航航线,开通了芜湖—大连、合肥—上海洋山等江(河)海直达集装箱航线,周口、淮滨、阜阳、合肥、芜湖五港联动,集中开通了江淮运河9条航线。截至目前,安徽港航集团航线数量居内河港口首位,安徽“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格局优势持续放大。
全省主要集装箱港口至上海航线,运输时间减少一半、运输效率提升一倍,从以前的“货等船”变为了现在的“船等货”,长江、淮河流域集装箱平均每箱物流成本分别降低800元、1000元。
河江海联运,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水运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安徽加大水运基础建设,“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内河航道主骨架加快形成,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和合肥江淮联运中心等“两枢纽一中心”港口体系全新升级,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基本形成,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811公里,四级及以上干线航道共2202公里,干线航道覆盖全省70个县(区),县级区域通达率达67%。
特别是 2023年9月,江淮运河全线试运行,新辟我省南北水运大通道,实现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联通的世纪梦想,标志着国家“四纵四横”高等级航道中的“纵二”江淮干线全面贯通。
如今长江黄金水道已经实现3万吨级船舶到芜湖、万吨级船舶到安庆的历史性突破。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基本完成,2000吨级船舶将畅行临淮岗以下航道,整治达标芜申运河、水阳江、新汴河等省际航道安徽段,全面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
但与江苏等航运强省比,我省高等级航道占比仍然偏低,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占航道通航里程的比例约30%,三级及以上航道占比17.5%,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需求。此外,江淮运河虽然已经建成,但航运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干支联动”效应不明显,航道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都是安徽水运高质量发展亟待补齐的短板。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双循环”发展良机,深度挖掘水运潜能,加快“水运安徽”建设,提高航道网对外辐射效能,提升内联外通的水运纽带作用,打造内河水运强省,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
“未来安徽将以提升港口、航道能级为重点,畅通道、强枢纽、促融合,加快构建现代水运体系,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表示,畅通道,就是要构建畅通四河、干支衔接,通江达海航道网络;强枢纽,就是要强化枢纽引领、能级提升,打造现代化港口群;促融合,就是要引导一体融合、产城共惠,推动港产城互动发展。同时,加强省际协调,补齐省际航道建设短板。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在建项目督导,确保淮河干流三河尖至蚌埠闸段等2个水运项目如期完工,力促合裕线航道巢湖船闸扩容改造工程等2个水运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更多县区航道通达。支持芜湖港高质量发展,开工裕溪口港区滚装码头一期工程,提升芜湖港集装箱、滚装汽车装卸能力。实施长江、淮河干流、涡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水路集装箱航线网络化布局,新开通3条以上水运集装箱航线。优化沿线港口布局,充分发挥江淮运河航运价值。
向海而兴,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水运是成本最省、运量最大、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在大宗商品流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对于加速和服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运输成本看,单位货物周转量水路平均运价约是公路的1/8、铁路的1/3。从运输效率看,水运不仅运能大,适宜中、长距离运输,还能完成高速、铁路无法实现的超长、超宽、超重等特大货物运输。”省交通厅港航处副处长徐闻东介绍。
据统计,安徽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集中在皖江地区。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水泥建材等重点产业集聚在沿淮地区,煤炭、粮食、矿建材料等物资依托淮河航道运输,这些为我省水运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8日,记者来到合肥派河港,港区外排满了等待装卸的卡车,港区内,一辆辆江淮轻卡车正在装箱。
不远处,派河静静流淌,沿岸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这里正是合肥制造业的腹地——合肥经开区。
作为“安徽工业第一区”,合肥经开区聚集了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光伏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以派河港为圆心,半径10公里范围内,覆盖了全市七成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包括大众、蔚来、联宝、海尔、晶澳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光伏等龙头企业,工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其中,半径5公里范围内布局了江淮汽车新港基地、蔚来汽车基地、大众新能源汽车基地3个整车基地。
“这里距离江淮厂区只有四五公里,距离南淝河港区近30公里,目前我们正在把更多集装箱业务向派河港转移,比如江淮汽车今年计划在这里出货2万台汽车。”派河港总经理助理殷勇介绍,目前派河港正在加快场桥等设备建设,下半年作业能力有望大幅提升,可以满足年25万标箱的装卸,更好地服务周边制造业企业。
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爆发性增长,也离不开“首位产业”的有力支撑。
今年前4个月,芜湖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1.55万标箱,其中汽车约22.99万标箱,占比44.60%。
水运繁荣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高效畅通的水运系统,正成为临港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助力安徽制造强省建设,塑造我省“向海而兴”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记者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