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财经>财经新闻>详细内容

一村有一品,一品富一方
——金寨县斑竹园镇发展特色产业侧记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7-28 09:06:48 【字体:

  西瓜、草莓、猕猴桃,竹荪、羊肚菌,胡元、天麻……近年来,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斑竹园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紧紧依靠地域和中药材资源优势,以高品质水果,食用菌类和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逐步形成规模,成为该镇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此举不仅助推了乡村振兴,也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增收。

  走进斑竹园镇长岭关村中药材中心,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近看,一簇簇白色网状菌幕宛如穿着蕾丝花边裙的“雪裙仙子”,紧紧簇拥在一排排网格木架子上。“这叫竹荪,是名贵的食用菌,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人们称之为‘菌种皇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烘干中心里,十几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我们现在就是将清晨刚采摘回来的竹荪码放整齐,接下来将进行烘干程序。”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长岭关村曾是斑竹园镇的贫困村之一,后来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了镇上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主导产业就是中药材。为了持续推进中药材等产业多方面发展,该村从四年前就着手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带头人,在确定发展产业和思路后,村两委就下大力气帮助大户协调流转土地、修建水泥路。“我们把农户的土地流转出去后,又请他们到基地干活,农户既获得了流转费、又有劳作收入,一举两得。”长岭关村党支部书记罗燊介绍说,“去年,镇里投入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在长岭关村新建一个中药材加工中心,在邻村又建了镇烘干冷链中心,全镇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拿过来加工,再也不用送去别的乡镇加工了,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增加了经营收入。”

  “2016年,我从村里流转了110亩地,80亩用来种水稻、30亩用来种竹荪,今年,我先后种下了两批竹荪,第一批竹荪产量已经达到了1600-1700斤,这第一批就能赚回本钱!”长岭关村中药材基地的负责人罗先平介绍说,“从培坑、培养料的处理、接种、覆土与搭棚、采制与包装,农忙时,能带动百余人干活,其中大部分都是贫困户。”

  其实,不止长岭关村。近年来,斑竹园镇把产业扶贫、产业富民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举措,大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工程,通过扶贫项目扶持、企业大户带动、鼓励农户自种自养等多种措施,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助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为支持羊肚菌产业做大做强,斑竹园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投资90万元在小河村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成7个生产大棚共计2800平方米,4个晾晒棚共计400平方米;在王氏祠村流转20余亩土地,建成33个大棚,均配备供水系统、基地排水设施、供电设备等,用于发展羊肚菌产业。今年3月,带着脱贫致富希望的羊肚菌喜获丰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氏祠村羊肚菌生产基地、小河村羊肚菌生产基地亩产200公斤,共采摘鲜菇2600公斤,市场价100元每公斤,亩产纯收入1.5万元。并且,羊肚菌育种、种植、采收、烘干等各个工序都需要劳动力,期间,基地共带动20余位贫困劳动力务工,每人务工增收2000余元,实现了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与稳步增收。

  羊肚菌种成了好产业,更要不断完善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开发羊肚菌的附加值。目前,斑竹园镇已相继建起600平方米菌种厂房、种植大棚、烘干加工间、冻库,计划培育6万袋羊肚菌菌种,大棚种植150亩,产业链建在田间地头,产业初具规模。

  “我们斑竹园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现如今,我们镇共计10个村,都达到了‘一村一品’,甚至‘一村多品’标准,上片有元胡、天麻、食用菌等中药材,下片有蚕桑、羊肚菌、黑毛猪养殖等特色产业,一村有一品,一品富一方,广大群众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各有一技、各有所长,脱贫致富的动力和信心十足。”谈起镇上的特色产业,斑竹园镇镇长朱成亮信心满满。(江泽冉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婷婷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