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排空振翅飞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2000余家企业,其中1900余家为民营企业。目前,该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共10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1%;该区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27家民营企业,占总数的90%;5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民营企业46家,占总数的87%。
这一串关于民营经济的数据,展示的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态势。近年来,按照打造全市“工业强市主板、绿色振兴高地”要求,围绕建设“四最”营商环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该区多措并举,创优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激发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了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推动两项改革,优化政务环境,让民营经济“如鱼得水”
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开通安徽政务服务网六安经开厅和8个村、4个社区分厅,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数、办件量均位于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实现开发区政务服务“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改革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省、市“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求,实现区本级进驻大厅事项数355项,占比77.5%;进驻大厅“最多跑一次”事项数355项,占比100%;进驻大厅公共服务事项数118项,占比97.4%。同时,今年以来,该区优化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置,压减“多窗”为“一窗”,先后完成“企业开办一站式”、“工业投资项目”、“公共服务”等三类综合服务窗口设置,并实现正常开展业务,进一步提高为企服务效能。1-4月份,三类综合服务窗口共受理业务1637件,按期办结率100%。
推进工业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六安开发区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细则》,简化审批环节,精简材料内容,缩减审批时间。目前,区内企业施工许可证核发全流程由7个环节减少到5个,申请材料由69件精简到27件,最少可精简为24件。自3月1日起,区内新建工业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审批工作均可在综合服务窗口受理、办理,全流程最多26个工作日内完成、最快16个工作日即可办结。同时,通过积极与市直相关部门对接争取,5月初,工业投资项目产权办理业务正式进入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区内工业投资项目审批链条进一步拓展。
坚持三项制度,化解发展难题,助民营企业“爬坡越坎”
投资帮办工作机制。为落户园区的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个性化“私人订制”帮办服务,针对不同项目制作对应的安商流程,安排专人跟踪对接,实行全程“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积极主动协助企业解决“七通一平”、办证开户、架电接水等项目建设中的“疑难杂症”,让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今年以来,全区69个纳入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3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0.24%,超序时进度6.9个百分点。中财管道科技三期、泰沃纺织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美盈森、远大住工、永磐智能包装一期、江淮永达二期等6个项目预计上半年建成投产;富春物流、人人福豆业、名家汇科技产业园等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重两上”项目调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项目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盘点销号、动态调整,做到定事、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五定”,作为开发区经济工作的“作战图”和“时间表”,促使各部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第一时间上门履职服务、积极帮办协调、面对面解决具体问题。截至目前,纳入“三重两上”信息化管理平台集中调度的项目共计252个,其中重大招商项目29个,重点建设工程17个,重要遗留问题13个,“两上”企业193个,鹏盛高分子项目高压线安全距离、九仙尊霍山石斛周边道路环境提升、传化信实公路港规划调整等多个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四送一服”常态化工作机制。出台《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工作方案》等系列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对区内企业实行全覆盖走访宣讲,发放企业需求和问题征集表近千份,征集到100多家企业200多个诉求,多措并举帮扶解决了一系列用工难、人才缺、资金紧、成本高等问题176个,促使企业增强信心、加大投资、技改扩建。2018年,先后为企业办理和发放续贷过桥、“税融通”、“4321”政银担等3.52亿元,投放产业引导资金595万元;累计减免税费2.94亿元,同比增长41.2%;推动区内17家中小企业与安徽科达售电有限公司开展配售电业务,全年直接降低企业用电6200万度、成本超过300万元;帮助新增就业人员1107人。
实施五大举措,提升发展质效,助民营经济“振翅高飞”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制定《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办法》,设立3000万元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在企业科技创新、实现税收增长、提高投资强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企业技改升级,并建立工业重点项目库,每月定期走访调度,及时摸排企业技改需求,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引导备案。目前全区5000万元以上在库项目28个,同比增长33.3%;一季度全区共摸排技改项目25个、计划投资15亿元,其中,已完成技改投资3.4亿元,同比增长37.9%,较上年度提高26个百分点。
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加大“两新”企业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53家,均居全市第一。开展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每年拟认定5-10家科技型企业,在技术改造、研发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支持。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目前已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库17家。建立限上商贸企业预备库,实行重点企业“一对一”跟踪服务,通过孵化培育提高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度。截至目前,全区限上企业69家,纳入限上企业预备库企业7家。
建强企业人才队伍。依托六安籍在外人才协会,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行业人才库,借才引智、共育共享,为企业和经济发展集智助力。积极引导瀚海新材料、永成电子等20多家企业与合工大、安农大、安理工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课题攻关、研发中心共建等加大人才智力投入。出台《六安开发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政策,支持高端人才引进与创业;组织区内重点企业负责人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培训,拓宽发展视野。
帮扶企业“二次创业”。采取适度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新项目嫁接盘活区内停工、停产企业,让“闲置”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促进资源要素的节约集约利用。先后引入中威达机器人盘活闲置近10年的力克机械项目、引入庆凯箱包生产嫁接原浩岚五金项目、引入上海凯旭针织服饰盘活原逸和服饰闲置土地和厂房、引入皋星电器设备入驻原延静环保项目厂房等10多个类似项目,新增投资9.75亿元。
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加强媒体宣传,打造索伊电器王琼峰、海洋羽毛余金海等一批返乡创业典型。同时,深化资源整合,园区已建成金桥创业园、中科智能创业园两家创业园,入驻企业31家;六安现代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六安智造产业园正在建设中,部分建成厂房已入驻企业10家。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东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完成与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合作设立的六安红土基金备案登记,首期到位资本1亿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符合区内返乡创业条件的企业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区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一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5%,超出年度目标任务1.5个百分点。1—4月,预计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3%,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8.9%;实现进出口总额4459万美元。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据统计,1—4月份,该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3亿元,同比增长8.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5%;预计全区民间投资1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0%,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3888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达87.2%。
目前,该区初步形成了以1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基本盘,以48家亿元以上企业为支撑、18家3亿元以上企业为骨干、3家15亿元以上企业为龙头的工业经济“雁阵排列”。园区民营经济正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皖西大地“比翼高飞”,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江婷婷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