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上小“地标” 品牌身价增
——六安市大力实施商标富农工程侧记
“如今,我们通过‘商标富农’工程的实施,六安瓜片茶的品牌越来越响、产业越做越大,现在我们不愁销路问题,更增加了我们发展壮大六安瓜片茶产业的信心。”6月上旬,记者在裕安区独山镇采访调研时,很多茶企发出共同的心声。特别是“六安瓜片”地理标志商标的运用,如同给六安瓜片茶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前景广阔、“身价”不菲。
“六安瓜片”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使用后,价格年年上涨,比注册前提高6倍,每年每户农民增收4600元,受益农户10万多户,从业人员30万人。据估算,通过“地标”牵动,六安茶谷区域农民年均增收超过1200元,近15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近年来,在实施“商标富农”工程过程中,我市深入推行“地理标志商标+协会(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科学建立地理标志商标项目库,制订统一管理细则,实行标准化运作,通过二维码、商标防伪标识保证产品质量,有效发挥了地理标志商标资源优势。特别是通过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在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方面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一些含有“国字号”地理标志商标的产品,出现了量价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增加了企业和农民的收入。
记者从市工商质监部门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成立地理标志商标方面的行业协会18个、其他群团组织6个。全市拥有3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占全省总数的30%;全市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达11件,位居全省第二位。“霍山黄芽”被列入“中欧100+100”全面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项目。今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与中国工商出版社联合开展的“我最关注的2017地理标志商标十件事”评选活动结果公布,我市被评为“全国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地市”。
凸显商标品牌新价值,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舒城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油茶更是当地群众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为进一步改良油茶品种,提高茶油产量和品质,舒城县积极加强地理标志商标培育、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如今“舒城油茶”和“舒城山茶油” 已成为舒城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一个叫得响的品牌。目前全县年产油茶籽1.7万吨、茶油0.5万吨、产值达4亿元。今年2月14日,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舒城山茶油”被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继“舒城小兰花”之后,舒城县荣获的第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我们将依托舒城县油茶产业协会,利用地理证明商标,协调我县茶油生产企业,制订行业标准,统一标识标牌,做响舒城油茶和舒城山茶油品牌,为舒城脱贫攻坚、为群众脱贫致富作出贡献。”舒城县木本油料协会会长詹文勇表示,他们将大力实施“商标富农工程”,深入推行“地理标志商标+协会(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好地理标志商标资源优势,通过有效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在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方面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为解决农产品参与市场多以初级形式为主,产业发展不连贯,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足等问题,我市注重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品牌角度发力,放大品牌辐射,不断丰富产业层次。以“金寨板栗”为例,在没有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前仅以销售鲜果为主,价格较低,农民户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后实现从“单一鲜果”走向“多种产品”,新增半成品“速冻栗仁”和开袋即食“甘栗仁”、“开口笑”等多种加工产品;从“单一种植”走向“产链延伸”,带动发展冷藏、加工、出口企业100余家,价格增长44.44%,受益农户12000户,每户农民年收入7000元。
霍山县把霍山黄芽作为茶叶经济的重点进行打造,扩基地、扶龙头、强品质、拓市场,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也先后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列,有效的促进了茶农持续增收和绿色茶谷建设。霍山黄大茶是继“霍山黄芽”之后,又一个霍山茶叶产品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列,现已形成霍山黄芽与霍山黄大茶“双黄”品牌优势,双轮驱动促进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据霍山县茶茧办副主任赵登权介绍, 目前霍山黄大茶的产量已经达到了3000多吨,每公斤价格比以往要增加20到40元,对茶农来说,每亩可以增收300至500元左右。
中国地理标志商标的成功注册,对培育区域品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霍山黄芽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后价格提升到每公斤600元至800元,茶农户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有10万茶农茶商从事茶叶经营,茶叶收入占山区农民收入的35%以上。舒城小兰花茶价格由注册前的每公斤130元增加到每公斤440元,6000户农户受益。金寨生姜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后,价格比以前增长2.5倍,直接带动3000户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霍山石斛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带动下,价格由每克40元上升到每克100元,产值达6亿元,每年为农民增收4万元。(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