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财经>财经新闻>详细内容

一茧一丝一业兴
——霍山县茧丝绸产业发展探索

编辑:毛远菲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6-20 09:53:10 【字体:

  “养蚕的学问还真不小哩,这么一算账,还真挺挣钱的。”

  “是啊,科学养蚕,一年能多个好几茬,增加的收入,就在这里面。”

  “以前光知道养蚕挣钱,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怪不得没少花功夫,却挣不到那么多。”……

  乡村六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六月间,时值初夏,在霍山县下符桥镇,正是蚕茧收获季节,这里的蚕农们正享受着收获的快乐。田间地头,记者听到几位蚕农如此的对话,原来,其中一位,正是当地养蚕大户程克军。与诗句中描述的不太一样的是,“才了蚕桑”的农户们,筹划着下一茬的“金果果”,一个个小小的蚕茧,“孵化”着他们致富的梦想。

  别看现在的程克军在当地蚕农中小有名气。可在当初,缺技术、茧质差的他,蚕茧能卖出市场价的80%就已经算高的了。“忙活了一茬,一算账,比别人少那么多,心里别提多别扭了。”程克军笑着说,现如今,蚕茧提质增价,“一盒蚕茧就能多卖700元,一年还能多发展几茬,一年多收入3万多元。”

  现在的程克军早就摆脱了“困难户”的帽子,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贫困户们找到了致富新路子。魏德忠、洪宗传,是下符桥镇庙岗集村贫困户,听说程克军的经历后,动了心。在帮扶支持下,流转180亩土地,栽桑养蚕,“等到今年秋养蚕后,脱贫致富的希望很大。”魏德忠说。

  实际上,程克军的成功源于霍山当地茧丝绸产业的“精耕细作”。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建立茧丝绸产业化联合体,打通了市场、企业与蚕农之间的隔阂,实现了农户、企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农户专注养好蚕,企业专注卖好茧,企业发展有了支撑,农户收入才有保障。”安徽海泓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海涛告诉记者。

  以往,霍山也有不少蚕农,可大多是小作坊式的,缺乏技术,蚕茧品质不佳、价格低廉。“成立产业化联合体,就是为了探索规模化养蚕、农场化经营、联合式发展,实现农企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汪海涛表示,“通过企业牵头,联合蚕种场、家庭农场、养蚕大户,解决了农户们的技术困扰和市场难题,而农户们蚕茧品质的提升,也为企业谋求更大市场提供了支撑。”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汪海涛的联合体发展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15个,养蚕大户61户,户均年养蚕51.3盒,辐射桑园达到5000余亩。随着联合体实力的提升,对贫困户蚕农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目前,企业在漫水河镇等地推动联合体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汪海涛看来,随着联合体成员蚕茧质量的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白厂丝售价提高近2万元,提升了企业反哺蚕农的能力。“蚕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利益共享的目标初步显现。”汪海涛颇有信心地表示。

  与程克军一样,家住黑石渡镇黄家畈村陈家冲组的陈小凤,同样来自贫困家庭,上有老人须赡养,下有子女读大学,丈夫患尿毒症,全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压在陈小凤一人身上。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害怕蚕的柔弱女子,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大户,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养蚕致富。

  近年来,国际茧丝行情低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不少农户将桑园抛荒、弃养,“那段时间,我也有过犹豫。”陈小凤说,在县茶茧办的帮扶和指导下,她加入了产业联合体,实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利”生产销售模式,鲜茧销售均价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仅此一项就增收4400余元,我信心更足了。”

  “茧丝绸产业是霍山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桑园面积约5万亩,万余养蚕户,农民售茧收入6793.8万元,行业总产值近2.7亿元。可以说,该产业正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据霍山县茶茧办负责人介绍,该县正筹划产业做大做强,除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打造龙头企业集群之外,还打算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霍山产丝绸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度,努力实现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发挥名牌、知名、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进 储著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