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增长极”
——六安市高质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21年,六安市经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推深做实工业经济抓手,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增速全省第3;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13.5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全省第3;实现利润总额133.3亿元,同比增长43.5%,增速全省第1。
“积树成林”抓项目扩投资。锲而不舍地推进“积树成林”工程,完善签约库、落地建设库、投产纳规库“三库联动”机制,形成“建库—核查—通报—考核—宣传—保障”的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工作机制,从线索项目、在谈项目、签约项目到落地开工、建设推进、竣工投产、成长纳规,实施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项目调度推进帮扶“一把手”责任,围绕土地、产能、能耗、融资、用工等关键要素,通过“集中调度、现场办公、专题推进、专班保障”等形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2021年“积树成林”新签约项目323个、新开工项目319个、投产项目253个,153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扩量提质”抓培育壮主体。2021年,我市强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抓重点、分梯队培育一批行业链主企业,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358户,其中十亿元企业24户、百亿元企业1户,六安钢铁位列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5位。实施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健全“积树成林”投产项目转化和成长性企业入规双擎机制,培育新的增长点和骨干企业后备资源,建立退规企业监测库,通过“四送一服”精准推动退规企业复规。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9户,净增123户,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到1088户。实施民营经济提升行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民营经济“1+N”政策体系,开展民营企业行业排序,举办“六安企业家宣传周”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全市新注册民营企业2.3万户,增长9.43%。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分层次打造培育库、市级、省级、冠军企业、小巨人、重点小巨人、单项冠军梯队培育机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由149户增加至189户、省级由135户增加至153户,省级冠军企业由6户增加至8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由3户增加至9户。
“创新融合”抓赋能促升级。创新赋能,我市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加快工业设计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省级新产品由152个增加至169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由17家增至22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由4家增至8家。引导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推广工业机器人526台,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由34个增加至45个。技改赋能,实施规模工业企业“老树育新干”工程,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应用,推动规模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362家企业实施技改项目468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3%。中财新型建材科技产业园、长江精工年产20万吨钢结构等重点技改项目投资大、质量高,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带动作用明显。数字赋能,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十四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以5G基础设施、工业项目、示范应用“三个清单”为抓手,建立全市数字赋能项目库。加快培育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专项行动。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建设,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已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企业内外网改造示范标杆10家,开发工业APP应用33个,长江精工“项目全周期管理APP应用”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上云用数企业由570户增加至616户,5G典型应用场景增加至39个,2021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32.79%,居全省第7位。
“集约集聚”抓融合增活力。着力构建合六经济走廊产业合作体系,围绕“四个链接”合肥,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与合肥市签订《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筹备成立合肥都市圈氢能及燃料电池专项产业联盟,推动合六产业一体化不断深入。推动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出台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共建设和提升小微企业园59个,建筑面积753万平方米。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出台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智慧餐厨”工程,打造三产融合的发展平台,已建成“智慧餐厨”应用场景20个,“智慧餐厨”工程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四送一服”抓帮扶优服务。我市积极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企业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由8家增加至10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由9家增加至15家,国家级实现零的突破。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持续打造“六安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系列品牌,举办企业家培训12场、1415人次。开展困难企业诊断救治,分季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深入摸底调查,建立困难企业诊断库、救治库和巩固库“三库联动”机制,逐户分析困难原因,共推送153户困难企业,123户实现脱困。组织21户企业参加省企业管理咨询与诊断。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去年以来共盘活“僵尸企业”18户,处置闲置土地1160.1亩。打造“皋企吹哨”政企直联平台,市、县(区)长、局长在线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能耗和铸造产能置换管理,统筹全市指标保障重大项目需求。
“落实责任”抓监管保稳定。强化非煤矿山管理,指导非煤矿山加强标准化建设,引导企业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指导民爆企业加快标准化建设。执行市级政府食盐储备计划,保持全市食盐市场稳定和供应安全。出台六安市机制砂石企业扶优育强实施方案,促进机制砂石行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指导工业企业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引导企业加快疫苗接种进度,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2022年,我市将围绕“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全省前5。继续实施“老树育新干”工程,围绕“六化”方向抓技改,遴选重点项目,通过“财政资金+金融资金+产业基金”等形式,支持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做好工业主体培育,出台工业企业主体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技术改造覆盖、专精特新升级、数字赋能、“三品”提升、产业生态构建六大行动,力争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60家,超10亿元企业超30家。打造“积树成林”工程升级版,“三库”调整为落地建设库、竣工投产库、成长纳规库,入库门槛由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建立全要素保障机制,力争2022年新落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200个、新投产100个。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实行投资“赛马”机制,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0.5%左右,技改投资增长11%左右。(市经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