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财经>财经新闻>详细内容

聚力战贫困,逐梦全面小康路
——我市“十三五”脱贫攻坚侧记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0-26 08:29:09 【字体:

  扎实苦干,汗水浇灌丰硕成果

  在舒城县5A级风景区万佛湖的上游,有个小山村叫梅山村,这里风景如画,生态环境优良,水质清澈、洁净、无污染。村民们守着这样的优质资源,却一直没有找到致富的门路。

  2018年,梅山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考察,决定利用优质的水源在村里建立木耳扶贫基地,朱金春和蒋昌明作为优秀共产党员,被选派到岳西驻点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朱金春是退伍军人,身上保留着军人的质朴和干劲。因为心里装着一个创业梦,退伍后,他和战友蒋昌明放弃了转业安置,决定返乡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大干一番。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感觉不是很难,但是真到自己干的时候却并不简单。刺孔、催芽、摘耳、翻晒等,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管理,刺孔深度、浇水时间、生长情况都需要关注,比当兵的时候都累。”朱金春说。正常情况下,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来到大棚,第一时间查看温度高不高、水浇得透不透、长势好不好,然后视情况决定要不要通风补水,一天出入大棚几十次,浇水十次左右,一直干到天黑透,两个人还要轮流值夜班。木耳成熟的时候就更忙了,在大棚务工的贫困群众非常勤劳,早上五点就过来采摘木耳,木耳采摘按桶计价,多劳多得。群众把一桶桶木耳拎到晾晒棚,铺开晾晒,高峰期一天能采摘220多桶木耳,有时忙得饭都吃不上。

  木耳扶贫基地的木耳用水经过三层净化才最终浇灌到菌棒上,是真正从青山绿水间培育出来的优质产品,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具有降糖降脂、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生产过程坚持“绿色生态、自然生产、自然晾干”,所有环节安全、可控。“桑枝木耳基地的这几个棚虽然不起眼,但是每年可以生产2万斤左右的干木耳。我们这里环境好,水质也好,生产出来的木耳品质更好,受到很多餐饮公司的青睐。”朱金春介绍道,基地能够提供搬运、刺孔、挂袋、采摘、晾晒等工作岗位,共带动贫困户15人、非贫困户25人实现稳定就业。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群众的精神面貌变好了。

  今年以来,梅山村村两委的工作重心是筹建梅山村特色产业园,把村里现有的桑枝木耳基地、高产油菜基地、大棚西瓜和小南瓜种植基地、黄牛散养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整合起来,构建成一个规模更大、产业链更加完整、带动村民就业能力更强的产业园。“脱贫以后,我们更要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干群干劲更足。

  精准扶贫,做好老区脱贫答卷

  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整体联动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降至1154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精准扶贫”的殷殷嘱托,围绕“一大目标”(高质量脱贫)、融合“两大颜色”(红色、绿色)、打牢“三大基础”(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做实“四大板块”(西山药库、六安茶谷、江淮果岭、淠淮生态经济带)、实施“六大举措”(特色产业增效、边缘边远均衡、防范返贫预警、内生动力激活、特殊群体关爱、基层基础夯实),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精准落地。

  近年来,我市聚焦核心指标,大力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在基本解决“两不愁”问题基础上,针对“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薄弱环节,下足绣花功夫,教育扶贫实现了全覆盖、零辍学,健康脱贫实现了应治尽治、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农村危房5.4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贫困群众36.7万人。

  聚焦首位重点,按照省委提出的争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三个示范”要求,坚持“抓金寨带全市促攻坚”,金寨县创新开展光伏扶贫模式,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六安市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大湾村走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交融、多业叠加”的脱贫模式。聚焦关键之举,坚持稳定脱贫奔小康、绿色减贫促振兴,依托四大特色产业扶贫板块,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推进大小产业相连、长短产业互补、多重产业叠加,四大板块带动逾40万贫困人口增收。全市44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达85个。

  同时,聚焦“双基”建设,大力推进交通扶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4486公里、全省第一,全长259公里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190公里的山湖旅游大道建成通车,6个县区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被交通运输部作为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创新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建立以“人员聘用、工资保障、养老保险、培养培训、考核奖惩、标准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医“六制”管理模式,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聚焦资源力量,向442个贫困村派驻帮扶工作队,选派帮扶干部1289名,有扶贫任务的非贫困村选配扶贫专干,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组织开展“四联四帮”活动,引导5.8万名农村党员与5.6万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切实加强财政保障,不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社会扶贫,“百企帮百村”、“同心示范工程”等收效明显。

  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我市还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探索了“深贫保”扶贫保险新经验、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化组织化保障新模式、产业扶贫新模式、“三定四管”扶贫资产管理新模式、构建扶贫项目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特色做法和经验,将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一些做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巩固成果,接力接续乡村振兴

  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盯决战决胜总目标,坚决完成剩余脱贫任务,着力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老区人民同全省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继续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剩余11543名贫困人口减贫任务,确保如期脱贫。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持续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创业、强化兜底保障,进一步提升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果。

  做好有效衔接工作。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挖掘、总结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讲好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故事。(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秀玲)

  采访札记:

  产业兴旺 致富有望

  杨秀玲

  随着全市所有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工作重点将逐渐转化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激发乡村活力、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富不富,产业发展是关键。五年来,我市通过一系列举措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巩固前期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实现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

  绿色六安,产业兴旺。“十四五”期间,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将持续关注农村发展,制订相应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依托电子商务、大数据、云平台、智慧物流等信息化手段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开启老区群众富裕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