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育人>六安教育>详细内容

《人民日报》:皖西学院坚持特色办学 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编辑:汤晓雪 来源:皖西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6-28 17:28:47 【字体:

  《人民日报》2019年6月27日刊发《皖西学院坚持特色办学 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全文如下:

  皖西学院植根于皖西红色沃土,秉持“厚德尚能、博学创新”的校训,致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做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厚培大别山特色资源,走出“双色”特色发展之路。皖西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是中国较早开办茶叶专业的学校。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在安徽省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2017连续三年获省属高校综合考核“优秀”等次。

  涵养文化 提升特色办学水平

  皖西学院坐落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学校传承红色文化、涵养文化血脉,成长为特色突出的地方本科高校。

  皖西除了独特的人文积淀外,还拥有丰厚的地理资源。皖西地处大别山,蕴藏了1000多种中药材资源。学校利用皖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中药资源,深耕大别山革命老区,坚持特色办学,彰显教学价值,在转型发展中提升服务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突出的新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薪火相传 打造育人亮丽名片

  学校秉承建设地方应用型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根植区域红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丰沃土壤,充分发挥各学科综合优势,坚持“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加快建设一流的学科、创造一流的成果、实现一流的效益、造就一流的人才。

  学校将“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纳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人才人事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在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旅游管理4个专业,深化自主创新,探索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理念,积极投身安徽及六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集优势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用高水平的服务品质彰显高水平大学的价值。

  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应用型科研制高点。学校主动对接六安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应用性研究为着力点,以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为基本路径,以应用性平台为支撑,重点打造3个独具特色的载体,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

  高层次人才培养——构建人才与学科高峰。聚焦高水平应用性科学研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亟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双能双师型”人才,实施“大别山学者计划”,推进大别山学者、大别山工匠和大别山团队三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开发科研团队”被评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

  学校将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基调,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在文化融入、活动引领、课题研究中深挖优质红色资源潜能,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学校把“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写入办学理念之中,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作为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开设了“一·八·六”红色文化特色课程,承担了国家、省厅等各级别课题100多项,并搭建了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将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植入青年学子的心中。

  “双色”发力 特色品牌刷新发展

  学校始终与皖西的文化建设、红色文化传承站在一起,集聚哲学社会科学力量,打造高端平台,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学校着眼于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改革发展添砖加瓦,积极与政府、企业加强合作,在石斛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勇担服务社会的使命。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会沟通、特别能创新”的富有皖西学院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获批成为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皖西学院将不断凝炼“双色”优势,坚定地方性、应用型育人之路,向着建设省内同类院校一流、部分学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目标不断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