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六安二中老师的高考作文“交卷了”
安徽今年安徽高考作文试题内容如下:
关于人工智能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们能解答的问题越来越多,请问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
一起来看看
六安二中3位老师
交卷的作文吧
巧用技以问天,久凭思以溯心
六安二中 邸梦鸽
当你想知道一棵树的品种时,点开手机拍照识别,就可查询到关于这种树的所有信息;当你在陌生城市迷路时,只需打开手机导航,就会出现清晰的路面标识,帮助你顺利出行;当你为 一篇作文绞尽脑汁时,只需输入简单的关键词,AI就可以自动生成一篇严谨清晰的文章……
那么科技的深入发展是否会让问题越来越少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问题不仅不会越来越少,可能还会越来越多。
拨开问题的迷雾,细究科技给予我们的答案,树的品种也好,路的方向也罢,其本质上都是建立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与机械逻辑程序之上的一种反馈,是全人类已知之问,只是某些人不曾涉猎而已。但随着知识面拓展、视野变得更开阔之后,人类还会发现更多的未知之问。屠呦呦从《五十二病方》到青蒿素,高斯从数列的普通运算到求和公式,华为从4G到5G都是鲜活的例子。答案衍生出问题,已知推动着未知。巴尔扎克说过:“呼吸不到思想活跃的空气,不接触日新月异的潮流,我们的知识会陈腐,趣味会像死水一般变质。”因此,科技大潮的席卷不该束缚我们止步于此,应当以科技为楫,以思考为帆,推动智慧之舟逐波踏浪,向前远航。
科技虽佳,但不能体悟深邃的人生之问。茅盾曾在《风景谈》中提到:“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的空缺。”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人工智能固然可以用足够的理智精准提供流程,但它无法定义人类细腻而幽微的感情,更无法参透复杂曲折的生命意蕴。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去哪儿、做什么、怎么看都是自由的。当我们跋山涉水探寻世界,感受自然之美;当我们卷起裤腿深耕土地,感受劳动之美;当我们轻抚信笺细嗅墨香,感受文化之美:生命之问在此解答,智慧之光在此升华。
当下的科技试图去解决人文问题,模拟人类的价值追求。虚拟歌手洛天依曾与歌星同台演唱,音乐旋律精准拿捏,舞台走位流畅自然,甚至可以给主持人讲笑话,可如此毫无瑕疵的演唱怎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人声的表现力和互动的欢乐感?讲笑话看似提供了情绪价值,但这种温情只是表面的,实质上还是机械对“笑话”这个关键词的操作反映,它自己也并不觉得幽默。科技带我们看见了终点的灿烂,却看不见沿途的山海,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自己去丈量,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解决。因此,我们应该以科技为架,以人文为镜,窥见生命岚烟袅袅升起,渡海漂洋。
有人过度依赖科技,囿于已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人惨遭失业,个人隐私泄露,在网上被无故抹黑;有人滥用科技,挑战道德与伦理的底线……科技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使很多人遍体鳞伤,也让坏人有了可乘之机。但无论如何人工智能都将不断发展,而人类也会一直向前。
吾辈应携人文之盾,持追问之矛,勇入科技丛林,不断拓界,审慎思辨,才能让科技为生命赋能,以独立之态深溯心灵的古木参天,在人生的星辰大海里寻得属于自己的终极答案!
知海无涯,科技作舟
六安二中 姚孟
在星河的流转都无法被观测到的远古,人们望着眼前辽阔无垠的大海,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尽头,可人类终究跨越海洋,用脚下的小舟去丈量世界的广度。
世界没有尽头,问题也没有界限,当我们用科技去探索答案时,答案赋予了我们新的认知,由此而生的新问题接踵而至,探索的热情随着问题的增多而高涨,问题随着答案的解读而螺旋上升。
在现在的探索蓝图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科技地标,AI+的技术应用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生活中信息的提取,还是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人类利用它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把远古的浪漫幻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嫦娥六号、太空导弹、填海造地......前人思及“江畔何人初见月”,感慨遗憾之余,将这一现的灵光用诗句留给了后人,今人带着这跨越千年的疑问,以科技为小舟,在浩瀚星河中寻找答案。
答案总会有找到的一天,而答案就是尽头吗?
知海无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热爱亦无涯,唯有以科技作舟,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才能从答案中正确认识世界,发现属于人类的“新大陆”。
科技为舟,舟向何处,全看掌舵人。《菜根谭》中说:“以我转物者得,故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科技本身并没有优劣好坏,只是探索世界的工具,可如果反过来被科技役使,那便是小船走错了河流,最终卷入时代的洪涛,回头看只剩一片荒芜而已。
如今我们足不出户,便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只是躺在那里,手指在手机上动一动,“家事国事天下事”,就真的做到“事事关心”了吗?整日风吹日晒的环卫工人,也被迫“赶了科技的时髦”,智能手表的“加油”声实际意味着相关公司的处罚......如果说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主要关心机器是否会越来越像人,那么现在,人是否会越来越像机器,已成为更加值得警惕的现实问题。
知海无涯,科技为舟。我们在“欲渡黄河冰涩川”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误落尘网中”时“花明路不迷”;在“白日不到处”能够“也学牡丹开”。
当代青年应做好科技与时代的掌舵人,用科技去探索人生和世界的答案,在答案中得到新的认识,获得新的疑问、好奇、热爱......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思考:善用与明辨
六安二中 汪晨
科技犹如一匹驰骋的快马,载着文明之车,驶向繁荣的远方。
——题记
如春风拂面,新科技带来温暖与生机,催生无数创新与奇迹;如双刃之剑,新科技能够斩断荆棘,却也暗藏割伤之险。
顺水行舟,开拓视野,新科技是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的船,越来越多的问题似乎能很快得到答案;但同时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令人不禁思考: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深思之,悟得其真意:科技兴焉,利弊随之。我们应当善用其利避其害,明辨是非谋长远。以科技之光,人文之怀,照亮前行的路。
善用之,科技之利,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到来的前夜,我们要乐观以待”。出门在外,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无需携带现金便可轻松完成交易,我们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居家生活,一声令下,“天猫精灵”“小爱同学”一系列快捷操作,解放双手,省时省力。科技创新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持续推动着社会文明向前迈进。高清数字技术的加持让《清明上河图》的细节纤毫毕现,仿佛穿越千年,亲历北宋的繁华盛景;“云游长城”利用云游戏技术,让公众沉浸在古长城的壮丽与厚重之中,赞叹历史的恢弘与气魄。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复兴”,让我们享受着更智能、更便捷的数字时代生活。
明辨之,科技之弊,不容忽视。科技巨人马斯克说:“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就仿佛是在召唤一个恶魔。”这句话看似危言耸听,但也体现了人类对科技之弊的思考。过度依赖科技造成的更多深层次问题随之而来。一方面,科技发展助长了诈骗行为的滋生,使我们在智能的迷雾中更易受骗,财产安全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逐渐削弱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人们过度依赖机器的智能决策,导致独立思考的火花逐渐熄灭。再者,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隐私侵犯的问题,我们的个人信息如同不设防的城池,随时可能遭受侵犯和滥用。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弊端,加强监管和规范,正如中国人工智能专家龚克曾言:“我们要的人工智能一定不是害人的智能,而是帮人的智能。”
《孟子》有云:“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科技发展利虽显,弊亦存。创新固重,监管亦要,人文之怀,勿忘于心。
正可谓:科技发展引领未来路,人文守正方能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