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区开展高中化学“同课异构”研课活动
为了提高裕安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交流、研讨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提升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计划安排,2023年10月12日下午,裕安区高中化学”同课异构”研课活动在城南中学拉开帷幕,来自新安中学、城南中学、独山中学的三位老师分别献课,区教研室副主任吕永胜、王立平,化学教研员张宇,高中化学兼职教研员、城南中学副校长李传山,以及新安中学、独山中学、新世纪学校和城南中学四所学校化学老师20余人参加该项活动。
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三位老师热情饱满,教学设计独具心裁,教态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和扎实娴熟的教学功底,让学生记忆深刻、终身难忘。
新安中学张玉老师从图片引入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产生熟悉感,然后从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入手,引导学生从得失氧到化合价变化、再到电子转移逐步建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两条主线,最后通过典型反应巩固本节课的成果。
城南中学张霞老师从氢燃料电池导入,引出这一类反应的特征——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然后从这一新的视角来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再由初中高炉炼铁的反应回顾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可分割,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之中。再提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通过两个典型反应,巧妙利用展板模型展示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电子转移的存在。最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典型实例初步构建氧化还原反应模型。
独山中学朱慧如老师也从日常生活图片引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初中得失氧的角度自然过渡到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角度讨论,再深入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内在本质,教学中使用思考与讨论来推导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重建。最后总结并练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并建立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新安中学教师代表黄俊发言:从本次教研活动三位老师都认真准备,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三堂课各有很多特色,非常精彩,受益匪浅。张玉老师语言富有感染力,上课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引导,让学生去总结,课堂氛围浓厚,教学效果好。张霞老师课堂教具使用到位,实验设计新颖,多处体现新课标理念,多处落实化学核心素养。朱慧如老师教学环节完整,内容详实,很出色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勇气大,敢作为,十分令人钦佩。
独山中学化学教研组长熊光宏老师说:本次活动不虚此行,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三位老师都认真敬业,奉献了三堂精彩的化学课。张玉老师教态自然,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非常好;教学内容完整,有难度,有深度。张霞老师材料新颖,实验与新教具并用,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过程设计非常好。朱慧如老师从生活中引入课题,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逐步深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流畅,习题选择很好。
城南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长卢老师发言:三位教师为我们奉献了三堂各有特色、十分精彩的示范交流课。大家都十分认真对待,并为此付出许多。张玉老师语言感染力强,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如Cl2与O2起到相同的作用。得失电子环节讲解细致,总结轻松自如,教学设计细致,环环相扣,教学效果好。张霞老师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模具的使用很直观,把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子就明白化合价变化背后的内在原因,一下子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就是分组实验也很好,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另外教学素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处处彰显化学学科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价值。朱慧如老师课堂效率高,语言十分流利,介绍H原子与Cl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善于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常用赞赏的方式激励学生。
研讨环节,区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张宇首先概括三位老师各具特色,情绪饱满,娓娓道来,充分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当中,用问题驱动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张玉老师从O2参与,到O元素,再到电子,从物质角度,到元素角度,再到微粒角度,体现了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张霞老师巧妙采用模型分析,创新采用实验验证,用证据推理来推理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朱慧如老师善于利用课本上的思考与讨论、课后习题,让学生学会正确利用好教材,这一点非常好。张宇指出,三位老师的教学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张玉老师引入可以设疑,最后拓展之后让化学学走入生活生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张霞老师教学环节有些快,略为停留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实验分组更好些,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实验之中,从而发挥实验的更大的作用。朱慧如老师要更新一下教学理念,多让学生讲,让学生画,让学生来总结,如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新安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安福成表示,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当然,也让我们学习到,有收获。好的课堂一定是有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对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和充分地研究教材和学生。好的课堂需要多次的磨课,一次、二次、三次……要反复打磨,多研究,多学习,追求精益求精。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由浅到深,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参与到课堂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和变价过程中的反应类型,三位老师都把握得很好,但也有几处瑕疵。张玉老师例子分析不够透彻,张霞老师实验没有利用好,朱慧如老师教学设计过氧化氢分解方程式打错了,红酒醒酒的原因是不是主要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有待商榷。
教研室副主任王立平强调,教学理念,常教常新,常研常新。要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教学方法的巧妙性。特别是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要让学生打开创新思维,课堂上可以留下富有价值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延续发展,终身受益。他强调,教研活动本身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一方面,备课、磨课的过程,不断地思考,是付出,即“氧化反应”;同时,通过研课、打磨,我们也在收获新思想、新方法,而不断地进步,是“还原反应”。他勉励大家,当一个人在精神上有热情和活力地主动去做一件事,就会倾尽一生的心血去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教研室副主任吕永胜高度评价三位老师的付出,感谢三位老师的精心准备。他总结本次活动:活动目的:搭平台,促交流,助成长。活动意义:一起研讨,一起成长,一起成功。建议与思考:老师少些讲解,学生多些展示,课堂上教与学并重。他强调,一堂好课应该是好的设计、好的组织、好的语言和好的学法指导。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是浅层次的,方法才是深层次的。这节课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重构,从得失氧、化合价变化、再到电子转移,三位老师都做的很好。但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关注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的关联。
裕安区高中化学兼职教研员、城南中学副校长李传山作活动总结:首先介绍为什么选择氧化还原反应这个课题,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举行研讨活动。李传山副校长也肯定三位老师敬业精神,课堂上的亮点很多,但也都有设计上的一些问题:张玉老师前面安排的时间过长,重点内容分析时间不够。张霞老师前面安排的时间又短了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李传山副校长强调,每一堂优秀的化学课都要有实验,在这个环节上张霞老师做的更好一些,但实验也没能充分准备好;优秀的化学老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有深度,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要让学生自己补充,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当中。此外,李校长提出,化学学科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化学学科的教学也要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有章法乐耕耘,研无止境勤探索。本次活动圆满落幕。老师们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常态化的开展,为化学教师专业成长赋能,为该区化学教学水平提升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