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区开展融合课程创新课例项目评选 助力“双减”落实落地
为着力解决“双减”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提升课后服务工作质量,积极推动全区中小学融合课程创新课例项目与课后服务工作有机衔接保障机制建设,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共生,助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近期,裕安区开展了全区中小学融合课程创新课例项目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23所学校的52个项目申报。区教体局组织专家对各单位申报项目进行评审,遴选出32个优秀创新课例项目。同时,专家组对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相关项目组沟通交流,下一步,将对第一阶段遴选出来的优秀创新课例项目由课例项目负责人或课例项目组指定人从可行性、育人功能、学科融合、政策结合、文化传承、取得成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推介,后期再进行成果展示。
城北小学课例《行走在传统节日与节气中的劳动教育》围绕“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开展,同时深入探讨“劳动”的教育意义,将其分解成食育、美育、农业、民俗、探究、家务等各方面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感悟等多种方式了解、认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劳动技能、劳动思想、劳动精神,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找到支点,让劳动课程更加扎实也更加具有“中国韵味”。
丁集镇中心小学课例《传统舞龙舞狮》曾获安徽省首届舞龙舞狮大赛传统舞龙第三名;安徽省第二届传统舞龙舞狮大赛传统舞狮第二名和传统舞龙第三名。舞龙舞狮运动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能丰富校园文化, 同时也能强身健体,是一项理想且可行的民族文化运动。丁集镇中心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师资、场地等资源优势,可以作为舞龙舞狮运动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表演和欢快的氛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所接受。
雷锋路小学课例《传承竹编技艺 探索美劳融合 ——“含彩独青青·竹艺工坊”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在2021 年 8 月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雷锋路小学因地制宜,根植大别山精神,发展传统特色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率先在校内成立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红·艺工坊”,以六安竹编为基点,聘请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六安竹编非遗传承人邹红为顾问,开设“非遗特色——竹编技艺”传统美术课程,对美术教师进行竹编技艺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面向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寓美育、劳育为一体,以“含彩独青青”为主题编写研发竹编校本课程,制定更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浸润学生“修竹刚直不阿”的风骨与品性。学生在竹编课程的学习中关注竹与人的生态关系以及中国竹文化蕴含的内在美,弘扬“大别山精神”和“工匠精神”发展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励他们担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引导学生在竹编的劳动实践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裕安区实施的融合课程创新课例,是在落实“双减”要求,让学生回归学校课堂主阵地背景下,探索各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和寻找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有效抓手,将进一步增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