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兰亭学研究之路 ——《〈兰亭序〉史话》自序
《兰亭序》文是我喜爱的一篇古代散文;
《兰亭序》帖是我喜爱的一通古代法帖。
在两个偶然机缘的影响下,我终于一步步走上兰亭学研究之路。
1982年,我正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有一天,到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查阅《文物》1965年合订本,发现从第6期到第12期竟连续刊发了近十篇探讨《兰亭序》真伪问题的文章,很感兴趣,便全部复印了下来。随后,又顺藤摸瓜,从其他报刊中搜集到几十篇关于《兰亭序》真伪论争的文章。由于手头积累了这些兰亭论辨文章,到1986年7月暑假间,便不知天高地厚地撰起了述评文章,题为《中国书论史上的一座丰碑——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述评》,长达24000余言。原以为述评文章很好写,殊不知,要写好这类文章,作者得是相关学科之专家,不然,就无法准确判断所评对象的得失和意义之所在。然而,文章既已写出,又不愿轻易将它废弃,后来,为参加1989年“安徽省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和1994年“全国近现代书法研讨会”,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与充实,把字数压缩至8000言,着重加进了一些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且易题《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之透视》。结果倒还比较值得一提,这就是两个会议均入选,也受到一些同道的好评,后来,初稿发表于《美术史论》1991年第1期,修改稿发表于《书法研究》1994年第4期。 此为第一个偶然机缘。
第二个偶然机缘发生在2005年。那年,我应聘赴兰亭书法研究所工作,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主攻方向,由原来的书法美学研究调整为兰亭学研究。
来到兰亭的第一年,我就围绕兰亭问题做了两件事,一件是配合非遗申报工作,撰写了一份完整的非遗申报书,主题是“兰亭雅集:历史悠久的文化空间”。另一件是针对当时绍兴各大媒体纷纷炒作的兰亭雅集“军政会议”说(认为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并非文人集会,而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军事政治会议),撰写了一篇长文《历史·文化·书法——〈红月亮:“兰亭序”解读〉批判》予以商榷。
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承,只有把握前人“曾经”如何说,我们才能比较顺利地“接着”如何说。到2006年,我想,仅泛泛地谈兰亭问题意义不大,于是,着手搜集从古至今有关兰亭问题的学术论文与学术论著,并最终主编出一部大型资料集成——《兰亭学文献汇览》(400余万言,分为八编,外加一编图录,共九编)。唯公开出版因著作权问题而未果。但本人通过编选 、校对,熟悉了收录之文,却是莫大的收获。
在《兰亭学文献汇览》长达八九年的编校过程中,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其一,2007年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申报了省级“兰亭文化研究”课题邀我加入课题组,我为他们提供了后来公开出版的两本书(即《兰亭学古代文献辑览》和《当代〈兰亭序〉真伪论争文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的书稿。其二,2008年应陈望衡先生(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时任绍兴文理学院兼职教授)之约,为他执编的《中国越学》“兰亭学研究”专辑提供了一篇长文——《〈兰亭序〉:中国书法史上的永恒经典》。其三,为编选、充实“毛万宝书学论集”系列之五《兰亭学探要》一书,2010年内竟一口气写出了六七篇探讨兰亭问题的长文,问题涉及兰亭遗址之谜、兰亭雅集盛况、《兰亭序》真迹流传及归宿、《兰亭序》文章与书法之鉴赏、康有为的《兰亭》观、《兰亭序》的帝王接受、《兰亭序》的创作真相等。其四,为参加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论坛”,先后应约或主动撰写、提交了三篇有关兰亭问题的长文,即《兰亭雅集:文本、误读与挪借》(2007)、《〈兰亭序〉创作真相新辨——兼释祁小春关于〈兰亭序〉中的“癸丑”和“揽”字之疑》(2010,上文已提)和《红学之外的奉献——周汝昌〈兰亭序〉研究述略》(2011)。
一边编校,一边写作,对兰亭问题的了解终于做到了渐趋深入。这时,我便萌发了撰写一部《兰亭学》书稿的念头,只是信心有点不足。直到数年后(也就是2015年)的一个国庆节,我方下定决心,拟出全书提纲,并着手撰写。由于全力以赴,到2016年10月下旬,便将50余万言的《兰亭学》书稿全部草毕。
有了《兰亭学》书稿的草拟,有了《兰亭学文献汇览》的编校与有关兰亭论文的撰写,再来撰写眼下这本《兰亭序》史话,就感到轻松多了。
(作者:毛万宝 2020年6月于绍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