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做好“窗口”大文章 跑出便民加速度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1-22 10:19:34 【字体:

  一边是企业群众“来回跑”、“多头跑”,一边是各个窗口忙闲不均、排队等候……11月1日起,市政务服务中心里的这一现象终于得到改变。我市深化综合窗口改革“一窗受理”试运行后,实现“前台综合受理、中台技术支撑、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审批服务模式,推进企业、群众到政府办事“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在方便群众、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让群众和企业有了更多获得感。

  群众办事“一窗收件”

  上午9时,明安校车服务公司的业务经理邓莉萍赶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校车线路牌审核。“我跑这个线路牌审核有五六年了,每次都是赶着上班点就到,希望能办得快一些。”让邓莉萍没想到的是,这次业务办理流程大不一样了。

  “以前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需要在多个窗口排队,有时还要跑部门,在‘政务圈’里绕转。办理校车相关事项时,至少要跑2个部门窗口并重复提交相关材料,平均办理时间约1小时。如今有了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我们把材料交给窗口办理人员,他们就直接帮我们去跑部门审核盖章,服务好效率也快。”邓莉萍感叹道,如今可到任何1个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办理,只需提交1份材料,办理时间15分钟以内。

  “无差别综合受理”通办窗口,是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后新设置的,实行“一窗收件”新模式。办事群众在任意一个通办窗口提交材料,窗口工作人员用智能化综合窗口系统受理,系统同步传送到涉及的相关部门审核办理,盖章等事项都由窗口人员跑腿。按照时限要求办理完毕后,再统一汇总送达综合发证窗口。该窗口可谓打破了部门窗口分割的局面,实现由“按部门、按事项设窗”到“一窗受理”的转变。

  自六安市深化综合窗口改革“一窗受理”试运行后,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企业、群众都会感受到“不一样”。裕安区匆匆客饭堂经理张浩在办事时,发现专业性强、业务量大的税务窗口也打通了内部壁垒,实行一窗收件、分类办理、统一出件的模式,大赞方便快捷。

  “123+3”运行模式

  “我们在日常服务过程中发现企业和群众来办事,常要跑多个窗口。”据六安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服务管理科科长马中林介绍,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我市按照有关改革要求,借鉴学习沪苏浙和合肥等地改革经验,全面启动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由原来的‘一事跑多窗’变为现在的‘一窗办多事’。”马中林强调道,改革前,企业、群众办事需要到各窗口、未进驻中心的各部门进行办理;而改革后,分散在各部门的事项得以优化统筹,实行服务前移、前置服务,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和效率。

  今年7月,我市制订印发《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工作方案》,明确综合窗口按“123+3”模式运行,即:1个“无差别综合受理”通办窗口、2个主题窗口(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3个专业窗口(税务、医保、人社),3个特色窗口(“跨省〈长三角〉通办”、“精品一件事”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梳理事项清单、整合优化窗口布局、建设支撑平台、开展人员培训、制订服务标准……目前,“无差别综合受理”通办窗口已集成31家单位607个事项,进驻无差别综合受理区的窗口台位由48个减少至9个。企业开办涉及的6个部门7个事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15个部门50个事项全部实现并联审批,企业开办压缩至“1日办”,政府类二次装修等项目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理。1500余个事项集中在综合受理、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建设、税务、人社等7个区域,综合窗口事项占比达96%,大厅日均服务1800余人,基本做到即来即办。

  政务服务“做加法”

  此次改革还强化了数据共享应用,依托事项定制化表单对接市数据支撑平台,共享800余万条个人身份信息、企业登记信息等,免于二次核验。针对个人身份证、营业执照、驾驶证等常用证照材料通过电子调用,无需申请人重复提交,可直接调用247类证照,让办理过程更准确、便捷。

  今年以来,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围绕“对标沪苏浙,我该如何办”主题,先后开展四次集中研讨,找差距、寻原因、求突破,进一步厘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贯彻取到的‘真经’,我们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做到群众有需求、政府有响应,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纺介绍道。

  改革后,自群众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起,综合窗口咨询台负责业务咨询引导,节省办事时间;指导群众自助办理查询、打印类事项,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智能服务体验;同步提供部门审批事项“无差别综合受理”通办,集成事项、外地事项“就近办”,复杂事项“兜底办”服务。“当然,对标沪苏浙,我们在解决人民群众办事便捷度、满意度方面仍有一些差距和提升空间。”顾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贯彻落实好省、市党代会精神,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的历史机遇,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努力将现实的差距转变为发展的空间,继续用好对标找差的有效方法,打造更多的城市大脑应用场景,不断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办事效率和满意度,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六安方案和六安智慧,也为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桑宏 张静/文 张树/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