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六安人的母亲河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6-27 10:01:36 【字体:

041cf9210a3548d29b81b23267c95a65.jpg

6a70f665f6324b199feff83fc0663e85.jpg

  生我养我的古老城市六安,有一条古老河流,叫淠河。《辞源》载:淠水古称沘水,亦名白鹭河。它全长500余里,横贯长江和淮河流域,发源于远地不同区域的大山深处,在六安城区交汇后,像一条飘带似地由南向北绕城飘过,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民间流传着六安城象一条船,城内南北古塔是桅杆,城区中心地段的鼓楼是船仓的说法。老一辈人的这个形象比喻,说出了古城与淠河的密切联系,由此说淠河是六安的“母亲河”,是确切恰当的。

  滔滔淠河水,历史上曾为古城带来过繁荣。新中国成立前后,六安陆路交通尚不发达,淠河水运是商贸交易、往来交流的主要通道。大别山区的麻、茶、木材、竹子等经济作物,正是通过淠河进入淮河,然后入长江运往各地。据《六安县志》载,当时年货运量高达15-20万吨。我童年时看到的淠河,尽管没有“卷起千堆雪”的气势气象,但旋涡撵着旋涡奔腾直泻的河面,也是波澜浩荡,汹涌滔滔的。对老人们津津有味地描述的淠河河面上曾经的橹连帆接、百舸争流、竹排穿梭情景和码头上的繁荣兴旺景象,常常产生联想。

  曾记得,淠河与家乡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那时六安城区没有自来水,十多万人家吃的、用的都是淠河的水。当时到河里挑水,去河里洗衣是必不可少的家务;拉水、送水、卖水成为许多人谋生的职业。从我记事起,每天都能见到用汽油桶改装的拉水车和两三人结队挑水、挎篮洗衣的人。靠近河边居住的人们,比居于城内的人家要方便优越得多,家家户户淘米、洗菜、洗衣服都在河里,不需要用井水。那时从来没有人在河里倒马桶、刷马桶,倾倒垃圾秽物,不把水弄脏,成为人们共同的自觉行为。邻里之间每天在河边边洗边唠,有说有笑地忙碌着,有滋有味地生活着。记得西门大街上靠近河边的一家豆腐坊,当时生产用水全靠七八个身强力壮挑水工人肩挑,每天往返一二十次,夏天光着膀子,披着一块布巾,肩挑两桶水,登码头十几个台阶,竟能你追我赶,像《少林寺》电影里少林和尚取水一样生龙活虎,那健步如飞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他们干着力气活,辛苦并快乐着。这快乐,我想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那时每到夏季的傍晚,总有大人们或半大不大的小伙子们到河里游泳,有的展示泳姿,游向河的中心;有的显示水性,潜水玩“捉迷藏”;有的踩水用掌击水打“水仗”;胆子小的或水性差的,则只能在浅水处用“狗爬式”打着“嘭嘭”,尽情地享受着水的恩惠。我童年、少年时代,家住在离淠河边很近的西门大街,常在淠河岸边玩耍,每当看见那些在河中心击水的人,羡慕死了。心痒痒的,总有跃跃欲试的念头。然而自己年幼不识水性,又没有大人引领护卫,不具备下水的条件,只能是望水兴叹,站在岸边观望着,时不时地数着水中游泳的人头和穿梭的船与竹排;时不时地望着捕鱼人赶着鱼鹰逮鱼和悬在空中缓缓下滑的太阳;时不时地胡思乱想着:这河怎么会有这样大、这样深、这么长,水怎么就流不完呢?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安地区兴建淠史杭灌区,在淠河上游建了枢纽工程,将水拦入引导到淠史杭总干渠,由此便有了“新淠河”和“老淠河”的叫法。淠河冠以“老”字后,没有了昔日浩荡奔腾的水色风光,失去了往日宽阔壮观的容颜光彩。除汛期山洪直泻,还能一睹河水涛涛,平时河道惟有叫上龙爪至下龙爪的地方,尚有盈盈丰水,其它河段尽显沙砾,形成宽大平坦的沙滩。变窄的河道里,沙蕴涵着水,水浸润着沙,像个垂暮的老人,步履蹒跚,有气无力地流淌着,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大自然的神奇,总能造化出别一样的景致,恩赐给人类。宽大平坦的沙滩,让长期在拥挤逼仄条件下居住生活的人们,有了纳凉、遛跶、聚会的地方。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玩耍乐园。记得当时我和要好的同学,就曾在这里游过泳、摸过鱼、摔过跤、堆过沙盘、放过风筝、玩过游戏。那感觉特好,河沙滩有童贞友谊,有兴趣向往,有天真烂漫,有憧憬幻想,于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中插上了心灵飞翔的翅膀。记得第一次下水是跟随母亲去河里洗衣裳。我到河里游泳的要求,一开始母亲认为人小了,有危险,没有允许,然而经不住我再三磨叽,又见许多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已在河里嬉笑玩水,便同意了,要求只能在洗衣裳边上的区域。尽管河水深不过膝,我依然高兴极了,趴在河里使劲地用脚击打着河水,竟也把水“嘭嘭”的老高,四下溅落,时不时地弄湿了母亲和其他洗衣人的衣服,惹得母亲再三发出“别疯了,再疯,就快上来”的警告。是的,第一次拥入水的怀抱,感受它的滋润,感受它的清凉,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欢喜?至今我也认为,人与水的亲近,最能寄情寓意。不论是激扬的奔流,还是潺缓的流淌,与它相约拥抱,总能聆听到它的呼唤和倾诉,总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张力和鲜活。那时的激动、欢喜,是对大自然纯真无邪的向往,是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

  生活一天天走向未来,也就一天天成为历史。六安城区自从有了淠史杭总干渠的“新淠河”,建了水厂,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后,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便捷时,便自然而然地疏远了淠河,渐渐地遗忘了对它的抚慰、关注和爱惜。于是下水道的污水、烂菜残羹、废物破瓶等不断地向河道和沙滩里排放、倾倒、抛掷。淠河,犹如弃儿,默默地承受着虐待。最不可思议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不知是谁决策拍板,决定将淠河沙滩作为老城区的垃圾堆积存放地,这样已经存在的偷偷摸摸零星倾倒垃圾现象,成为合法化行为。从此与日俱增的垃圾,淤塞了河道,掩埋了码头,成为散发恶浊臭气和苍蝇、蚊子漫天飞舞的污染源,使母亲河的古韵与底蕴荡然无存。生活在岸边的人们,只能无奈地承受并适应着生存环境的恶化。

  多少年来,“淠河,它是六安人的气脉、六安历史的踪影,也是六安文化的纽带。”“我们不能失去淠河,更不能失去淠河文化。”,一直是六安许多有识之士共同的呼喊,也是关注关心六安发展的人们共同话题。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也不是一群人的声音,而是一座城市的声音。

  如何让“母亲河”重绽欢颜?在水一方,重在治水有“方”。可喜的是,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诸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见地、有水准的提案议案和建议,都已一一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行动。

  自2009年起,全面启动了把淠河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首要工程加以实施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六安市区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滨水地区进行规划设计,围绕淠河河道中的“桃花坞”,构筑滨水区域“一岛两岸”景观,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三年时间内的强力实施推进:清除了垃圾场;根治了乱挖乱采的采沙场;整治规范了滨水区域小区和村庄的环境秩序;改造加固了老桥,建造了2座新桥,解决了城区西进的通行瓶颈;在城区北郊下游筑起橡胶坝将水拦住,形成数万亩水面;兴建了城区段淠河两岸的景观大道、景观带和总面积达29.4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27平方公里的淠河水利风景区。随后,启动长度43.7千米、总面积4448公顷,包括河流、沼泽和人工湿地三种类型、具有纳洪蓄水和改善自然生态功能作用的“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2017年获得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

  如今,淠河下游筑起的橡胶坝,让城区段水域变成了广阔的湖,清澈碧绿的水与周边郁郁葱葱园林景观带的树,相映生辉,随处可见“天河漾波,名湖闪耀”的美景,使滨河岸边双塔摩青、上下龙爪、古城墙、文化墙、沙滩浴场、滨水广场等人文景观更显恬静纯美,形成了一幅偌大而生动的风景画,呈现出“美丽中国”、“魅力安徽”天蓝、地绿、水清的鲜活样本。淠水流韵,引来八方宾朋。近几年,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国际女子沙滩手球公开赛、中国国际羽绒节、亚洲赛艇锦标赛、六安市龙舟赛等赛事,先后在碧水蓝天相接的古城六安一展风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淠河生机的恢复,让六安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它的润泽下,山岗丘陵瓜果飘香,平原圩区物阜民丰,河流湖泊生态优美,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人民带来宁静、优雅和愉悦的福祉,提升了生活幸福指数。是的,一位学者说得好:“一个城市有基本的面貌,也有多彩的色泽,对生态景观的保护,便是对城市文明的提升。”诚哉斯言。我很庆幸看到了六安“母亲河”的新生。如今凭着记忆的牵引,重返流失的时光,追寻曾经的足迹,重温飘逝的梦幻,感受依稀的生命感、欢欣感,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卫先庆/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