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革命星火,在这里初燃
——探访中共土门店小组诞生地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6-24 10:46:55 【字体:

9c6ba335ddbb48689b624e191ce2f4d2.jpg

庄严肃穆的许继慎纪念馆。记者 田凯平 摄

  在距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村村部不远的地方,绿荫环绕中,有一所土墙瓦顶的老房屋。缓缓推开院门,历史的沧桑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许继慎的故居。90多年前,皖西革命的星星之火,曾在这里迸发出初燃的光芒。

  1919年,许继慎18岁时,“五四运动”爆发,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投入革命大潮中,许继慎也是其中之一。

  在许继慎故居旁的纪念馆内,陈列着一本由我市党史专家鲍劲夫编写的《许继慎将军传》,书中记录了青年时代的许继慎所写的一首诗:“鼓轮破巨浪,风送夕阳归。明晨云雾散,昂首看朝晖。国事艰难日,英雄奋起时。光阴如逝水,觉醒不宜迟。”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以及他奋起报国的远大志向。

  大革命时期,许多在外地入党的六安籍共产党员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从苏联、上海、广州、北京、武汉、南昌、芜湖、安庆等地回乡,与家乡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取得联系,开始在六安建立党的组织。

  1926年2月,许继慎根据周恩来指示,从黄埔军校回到家乡土门店,发展自己的胞弟许希孟以及李童、王子久等入党,成立中共土门店小组。许继慎向大家介绍全国革命形势,宣传革命道理,要求大家保守党的秘密,深入到群众中开展工作、扩大组织、积聚力量、准备斗争。纪念馆内的一张手绘图,还原了当时土门店党小组成立时的情景。

  发展党员、成立农民协会、创办农民夜校……作为石堰、苏家埠一带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6年至1929年期间,土门店党小组在组长许希孟等带领下,于六安县西南部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为后期的武装起义壮大集聚了革命队伍和力量。

  “如果说,许继慎在党小组成立初期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那么许希孟则是带领党小组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发展壮大的‘赶路人’。”谈及这段红色历史,《青山乡志》的编纂人员陆秀红说。

  随着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六安县党组织迅速扩大,从党小组发展为特别区委、中心县委。1929年11月8日,在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下,舒传贤、周狷之和许希孟等发动独山暴动,打响了六霍起义(鄂豫皖苏区三大起义之一)第一枪,不仅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志。

  独山暴动震惊了国民政府,蒋介石不得不从中原大战中抽调优势兵力“围剿”新生的皖西红军。由于敌强我弱,六安中心县委及三区区委受到重创,各级党组织被打散。1929年12月16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许希孟和吴干才、朱体仁在郝家集高永成衣店楼上开会时被捕,被押往独山杀害,年仅26岁。

  星火燎原,后有来人。许希孟、许继慎的一腔热血,都挥洒在他们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中。而在土门店党小组影响下,土门店一带多人入党、参军,走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三十八旅旅长安中原(1911年—1948年),南边的芮草洼走出六安县34位开国将军之一桂绍彬(1916年—2014年)。

  硝烟早已散去,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追思。许希孟曾孙许挺曾以家族的红色往事为题写过一篇《走向阳光的红色家族》。幼年时,他就常听长辈讲起那一段段充满血与泪的革命往事,先辈们身上那种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始终激励着他。

  “先辈们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份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家族最珍贵的传家宝。”许挺动情地说。

  在土门店村,村民们不仅口口相传着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更将这份革命精神视作无价的精神瑰宝,代代传承。每逢清明节,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一些村民表示,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他们克服困难,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我们村不仅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也是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土门店村纪检委员胡贤金自豪地介绍,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党员宗旨意识的强化,共同培育出新时代的文明新风。在近几年的乡村春晚上,表彰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和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已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许继慎纪念馆,作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早已是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今作为裕安区红色研学一号线旅游精品线路的起点,土门店村在红色研学与文旅、农旅融合上不断探索和发力。

  土门店村,这片红色土地,正诉说着传承与发展的故事,让每一位到来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记者 汪娟 张静 储著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