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油坊飘香寄乡愁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8-03 09:17:31 【字体:

6e1744101225449297672c64a2315dcd.jpg

  每天清晨,叶集区姚李光华北街“西油坊”,伴随着吹拂的晨风,一股股沁人的菜油清香飘进大街小巷,那是地道的家乡味道……

  “曹家老油坊建立于1935年,距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俺几乎与老油坊一起长大的,亲眼见证了它的发展过程。”当年在老油坊干活的88岁油坊塘村民组老油工李守悦,提起曹家“老油坊”,那些陈年往事历历在目。

  7月27日早晨,循着芝麻油的香气,记者来到位于叶集区姚李镇光华北街的曹家“西油坊”(原老油坊变更西油坊),对“老油坊”传承人曹大华、曹大平等进行造访。听老油坊发展见证人、82岁高龄的窦光荣讲述老油坊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始建于1935年的老油坊,创始人是曹大华已故爷爷曹少荣,是清末人。在曹大华的记忆中,爷爷曹少荣人称曹大老板,头上盘着又细又长的辫子,喜欢穿青布长袍大褂。闲暇,爷爷会把辫子解下来,把辫梢拿着手里转着,嘴里哼着小曲,由于生意好,每天中午都小酌两杯。

  当年老油坊榨出来的芝麻油质优价廉,在当地流传出一句顺口溜:“曹家老油坊,麻油十里香,油膜香又脆,知名十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油坊主要加工芝麻油、棉籽油、菜籽油、花生油,是一个油料加工小作坊。当时的六安县(现裕安区)石婆店、罗家庵,金寨白塔畈、霍邱叶家集、河南固始等地农户生产的芝麻、菜籽等油料,都纷纷送到曹家老油坊,兑换成品油或来料加工等。经营个私油坊的员工都是家族晚辈,由于经营有方,用多年积淀的精湛榨油工艺,靠诚信与质量赢得顾客,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20世纪50年代,老油坊归属集体所有,油工增加到15人左右,承载着老油榨繁重的劳作。那时老油坊,只有十几间茅草屋,有炒籽锅、石磨、碾槽、大碾砣、油锤、榨床、蒸饼锅等榨油家什。他们按工艺操作流程有序布局,不浪费任何空间。占地面积最大的是碾子,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破碎机,目的为破粹各种榨油原料的。碾子是巨大石块打磨的,直径约1.7米,靠老牛拉碾子转圈,直到油料在碾槽里碾碎为止。

  木榨油工序包括晾晒、熟炒、碾籽、熏蒸、箍饼、码饼、打榨等十几道工序,十分繁杂。首先要将菜籽放入大铁锅中,加温翻炒,一般用“把柴”(树桩、树干劈就或木工的边角料)作为燃料,火候很重要,边烧边用大铁铲子翻炒,除了经验外,还不时抓一小把用小木碾压碎察看,既不生又不糊方为妙。菜籽炒熟后即时摊晾在地上,待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开始碾磨成末状。同时另一口大铁锅里的水已经烧开,锅口以竹编“揽盘”扣盖,上铺一块“老布”,将碾碎的菜籽末放在上面摊开,水蒸汽透过揽盘的缝隙开始对菜籽进行熏蒸,不时地用一双竹棍来回翻动,达到受热均匀的要求。熏蒸的技术含量极高,合理掌握熏蒸时间和菜籽的干湿度非常重要,是出油率高低的关键,也是保证油质的关键,所以这个环节一般都由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油工操作。哪怕是下雪天,负责拿油锤的油工,光着膀子也不嫌冷。

  经过以上工序后,李守悦等油工把蒸熟的芝麻、菜籽等油料,做成饼状,用稻草包严实,再加上铁箍固定,挨个按序排在榨油槽里,然后有四五个壮汉一起托起油锤,准确无误地撞在木楔上,靠木楔的挤劲,把油从原料饼里挤出来,又清又香的油顺着木槽缓缓流到油缸里,再舀到缸里存放。那年月,榨油可是又苦又累的活儿,每年6、7月份,周边老百姓将收好的菜籽送到油坊加工,除了一年食用外,剩余的菜籽油还要送点给亲朋好友或拿到市场去卖,贴补家用。因此老油坊每年也就在这两个月开榨,现在除了碾籽外,其他仍然保持着传统操作。

  1975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人工木榨油坊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市场上开始生产手拔榨油机,原来榨油需要十几个人打油锤,现在只需两三个人就可以轻松操作。新设备不仅劳作轻松,而且出油快、效率高。随着机械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到了1989年,手拔榨油机又被现代化的电动榨油机取代。从炒籽到榨油一条龙设备管理,电动榨油机只需要一个人拉上电闸,就可以作业,既高效又快捷。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油坊焕发新生机,曹大华、曹大平等三代传承人,不仅在镇区光华北街买了门面房新建了油坊,他们产出的油除了供应本地食客外,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直播等对外销售。多年来,曹大平等靠着传承“老油坊”的技艺,生意做得红火,还购置了一套现代化榨油设备,生活逐步走向小康。如今,虽然老油坊更名为“西油坊”,历经地址的变迁、设备的更新换代、招牌的更换,但“老油坊”的家乡味道仍然沉淀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些年,我们一直用心经营并传承祖辈留下的老油坊技艺,保持老油坊榨油的原汁原味,给乡亲们留下地道的家乡味道,让更多人能循着这个味道找回浓浓的乡情与乡愁……”曹大华说。(程度厚 记者 谢菊莲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