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深忆平岗切岭盖世功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7-13 09:30:24 【字体:

791afe89598d45c59e1e472ccdc18332.jpg

现在平岗切岭处的田园风光   李成林  摄

d1caddee3cd84a95b17474770276d76a.jpg

独轮车(切岭战场扫描图片)

837789eeee0342069082bb9cdb5e968a.jpg

切岭历史图片(扫描图)

791e526041e6476d9427aee292109b49.jpg

2021年5月7日,省作协作家们在平岗岭采风时的情景,中间是原芮祠村(平岗岭所在地村)党支部书记。 王涛 李成林 摄

cf41480a21774d1c9a2b784355981ca8.jpg

渠畔草丰羊肥 李成林 摄

  人间天河淠史杭,山岗增产万斤粮。这项工程让昔日的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福地。淠史杭工程浩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渠道工程中,切岭深度达10米以上的就有98处。其中,最大的霍邱县平岗切岭工程切深26.5米,长3000米,土石方342万立方米。

  平岗岭,位于今天的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芮祠新村,是当年皖西人民兴建淠史杭这一重整山河、改天换地的史诗中极其精彩的篇章。

  2016年中共六安市委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应把平岗切岭工程作为叶集红色—商贸产品推出,并拟建平岗切岭纪念馆。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此,来平岗切岭旧址旅游观光者、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与日俱增。

  在2022年层林尽染秋意浓、叠翠流金渐入冬的季节,我们怀着对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先辈艰苦建设、无私奉献精神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当年平岗切岭工程的现场,参观平岗切岭工程的宏伟与壮阔,拜访曾参与平岗切岭工程的耄耋老人,还采访了当年镇区领导、水利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

  淠史杭灌区是一个“长藤接瓜”式的灌溉系统,上游有6大水库,接下来是3大渠首,中间是2.5万公里的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下游是21万多个塘堰,这些成千上万的水利设施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分别发挥着蓄水、输水、引水、提水的作用,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瘠之地变成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现已退休的原姚李镇水管所所长朱国兴在电话中告诉我们:淠史杭灌区的七级固定渠道是: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如同人身体的无数条血管,布满全身及各个脏器。淠史杭灌区在安徽省境内有三个毗邻的灌区组成,即淠河灌区、史河灌区、杭埠河灌区,还有省外灌区——梅山河南(省)灌区。

  “一切依照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选择在平岗切岭,是平岗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平岗,这座平地而起的五华里山岗,正卡在金寨、霍邱两县交界的史河灌区总干渠上。总干渠上游梅山水库放来的水,只有从它身上穿过,才能流入汲东、沣东、沣西3条干渠,它是整个史河灌区的咽喉。更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只有在灌区最高处切岭,把这个咽喉打通,才能让总干渠沿着山坡等高线走,经过分干渠、支渠、分支渠、农渠(毛渠)连续不断地传送,把水输送到下游的200多万亩良田。这样做,输水距离短,灌溉面积大,比填方打坝工程量小,省工省时又节约耕地。

  二

  记忆如同陈年佳酿,愈久愈醇,愈久愈香,岁月虽然远去,当年的经历却刻骨铭心。在和原平岗街道芮祠新村书记王涛等人座谈时,老人们显得异常兴奋,自豪感自信心溢于言表,他们的讲述把我们带到那如火如荼战天斗地的年月,那一幕幕降龙伏虎、气壮山河的壮丽画卷和一个个铁血担当、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那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和震天动地的炮声依稀仍响在我们耳畔。多少天来,笔者思想感情的潮水都在放纵奔流,惊涛拍岸!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开工典礼在当时的六安县苏家埠(现今裕安区境内)横排头破土动工。10月份,史河灌区的平岗切岭工程动工。当时,霍邱县全县总动员,共集结1.6万民工,实行大兵团作战,编成6个兵团。面对海拔90米高的岗岭,民工们要用十字镐、铁锹、扁担、粪箕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尽快开挖出一条长达3公里、深达26.5米、宽达60米的渠道,搬走342万立方的泥土和石块。时任六安行署专员、淠史杭第一任总指挥赵子厚来到工地督战,他以激将法的口吻对霍邱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前线指挥所书记邹立汉说:“平岗切岭工程量很大,能不能拿下来,就看你们的了!”邹立汉当场表态:“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斗!”地道的霍邱方言——“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了皖西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派!

  1959年大旱持续,史河灌区200余万亩良田将面临颗粒无收的绝境,全县干群都把希望寄托在史河灌区迅速通水上,旱情就是命令,平岗切岭尽快打通十万火急!

  4月,指挥部拍板:“增兵调将,决战平岗”,各人民公社迅速增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平岗切岭工程6个兵团人数由1.6万增加到5万人。

  5月初,六安地委、行署指示:“为缓解旱情,平岗岭要尽快挖通,快放水,快受益。”于是平岗切岭战斗实行“三班倒”,5万民工披星戴月,高音喇叭声音嘹亮,劳动号子响彻云霄,整个工地像沸腾的大海,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夜战通宵达旦。霍邱县县委书记兼前线党委书记郝利钧,天天来工地检查,邹立汉坐镇指挥,指挥部领导轮流值班,各民工团负责人每隔两个小时汇报一次工程进度。“抢时间,争进度,快通水”成了5万民工心中唯一的目标。

  经过七天七夜连续奋战,到8月8日12点,平岗岭终于挖通了,源自梅山水库的清澈清亮的流水终于流过了平岗,工地上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平岗通水了,我们胜利了”“共产党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的呼喊声,不约而同地在岗岭上空响起!

  三

  回顾这段奋斗史,“苦”和“斗”这两个字是对平岗切岭工程最直白最精准的写照。平岗切岭工程“苦”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资金和物资。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工程立不上项,争取不到国家资金,也得不到和资金挂钩的水泥、钢材和木材。施工初期,国家没给一分钱。1.6万名民工全部没有补助,都是由所在的生产队计工分。在这种十分无奈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自觉行动起来,自筹石料、木材、毛竹,有的连家里的门板甚至把给老人做棺材的木料都献了出来。二是施工难度大。切岭工程开挖到3米以下时,遇到了“黄疆土”,群众编了顺口溜形容黄疆土坚硬,“黄疆土,似铁块,刨不动,挖不开”。再往下挖,又遇到大面积的风化石,十字镐、铁锹面对这风化石,简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牙。三是生活条件差。所有民工,男女老少,全部吃住在工地,过年过节也不回去,1958年秋天国家经济已开始进入困难时期,又逢大旱,粮食短缺,供应锐减,早晚是每人两碗稀饭,中午是一碗干饭一碗稀饭,“饿”是挥之不去的感受。除了“饿”就是“累”,累得在河埂上一躺就睡着了,蚊虫叮咬全然不知。超强度的劳动给人们的身体留下诸多伤痕。芮泽荣老人回忆说,她直到29岁才有了一个小孩,腿脚也在那时候受伤,留下了终身残疾。

  “斗”就是“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狠斗”。汪乃安老人对当时的一句口号记得特别清晰:“小雨大干,大雨小干,不下雨拼命干”。他说,在工地上,6个兵团数万人夜以继日,风雨无阻,比着干,争工效,号子声、喇叭声响彻山岭。每天早晨6点,哨声响起,各团各营开始干活,整日汗流浃背,手磨破了,脚打泡了,这是家常便饭,都毫无怨言,真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丢经验”。1958年冬,天寒地冻,施工中所有男民工只穿个裤衩,挑着百十斤重箩筐,吆喝着号子,大步流星地奔跑着,女民工腰间都扎着一条红布带,远远看去如同晚霞火红一片;二是“巧斗”。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效,一大批发明创造解决了施工中出现的一个个现实问题。当时有两句口号很鼓舞人心:“人人都发明,个个搞创造,工地当工厂,师徒一起干”,父子齐上阵、夫妻同竞赛的动人场面,在工地上随处可见。

  早日通水是平岗切岭工程的第一目标,为了完成任务,再大的土石方量、再紧的工期、再苦的生活条件都必须克服,真是“泰山压顶不弯腰”啊!芮泽荣老人回忆说,装土方的箩筐大多是民工自己编的,大量的木料、石料、竹子、工具都是民工从自家带来的。徐道富老人回忆说,当时测量员紧缺,自己初中还未毕业,就响应号召奔赴平岗切岭工地,通过考试,短暂培训后上岗,一切在干中学,一切在学中干,那段经历使自己养成了一辈子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人格特质。淠史杭工程中的“三大法宝”——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倒拉器,其中洞室爆破法和倒拉器,都是首创于平岗切岭工程,后来才传到淠史杭其他工地的,这也是艰巨的任务和紧迫的工期倒逼出来的结果。

  平岗切岭工程开工不久,便遇到风化岩石层,工程进度严重受阻,虽然有省水利厅机械队带着两台风钻机星夜赶来支援,但变化多端的岩石层经常卡住钻头,连开风钻机的老师傅也一筹莫展。

  参加会战的6个水利团,1.6万名民工,一时间只能“望山兴叹”。这时一位共产党员、从朝鲜战场上转业回来的退伍军人冯克山主动请缨,采用“洞室爆破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洞室爆破法”,就是先打一个4米深1米见方的竖井,然后再从竖井的底部掏4个横洞做药室,每个横洞装上400公斤炸药,组成一个爆破群,联合起来进行爆破。

  六月酷暑,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岭头的石头炙热滚烫,平岗工地上也正是热火朝天的时候。随着“轰轰!轰轰!”四声巨响,四股浓烟腾空而起,一片片石雨纷纷落地,岭上的数层顽石被掀开,松软地瘫倒在坡下。“洞室爆破法”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1万多名切岭战士,紧接着群众性的打井爆破热潮在工地掀起。其中一支巾帼英雄尤为亮眼——柳树公社的“三八”突击队队长台大英带领20多名自动推迟婚期的女青年组成了女子爆破队,她们成天到晚头戴安全帽,身背导火索,凿山开石,英姿飒爽地战斗在平岗切岭工地上,充分显示了新中国妇女的伟大力量。“洞室爆破法”在运用中还不断完善,逐步改进,由于“竖井”很深,井下空气稀薄,那时候工地上又没有鼓风机,如何为井下补充氧气成为大难题。王永乐老人回忆,当时他们灵机一动,用长绳子吊树枝在竖井里上下拉动,搅动空气流通,让氧气助燃的原理在十多米的井下也能呈现。

  开挖土石方的问题解决了,堆积如山的300多万方的土石又怎么运走呢?靠扁担畚箕挑,靠木制独轮车推,显然都是杯水车薪、收获甚微的。于是,水利团就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并发动群众献计献策,还组织能工巧匠会商分析,不多久一种先进的运土工具——“倒位器”便应运而生。

  “倒拉器”就是在切岭岗顶安置一个单杆或双杆的支架,架上一个固定的滑轮或车轮,顺着轮槽穿一根结实的绳索,下端安在装土的箩筐上,上端背在人身上,变人担土往上走为人拉绳向下冲,“倒拉器”工具简单,制作容易,操作方便,工效很高,几百斤甚至上千斤重的一车车土石,被轻巧运上岗岭高坡。倒拉器的发明,使运送土石方效率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干部群众又陆续发明了人踩大鼓车绞绳拉土器、履带输土机、空中铁索输土器等18种运土工具,困扰工程进展的最大难题之一——运送土石方问题彻底解决。

  平岗切岭工程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6个兵团下设营、连、排,每一层级都有党组织,还成立了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民工们白天干活,晚上党、团、妇女组织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建言献策,汇集民智,或开民主生活会,会风严肃认真。处处带头、担当作为是当时党员领导干部最能赢得人心的秘诀,曾参与指挥部筹建的老干部方遇春回忆,在切岭工程中,干部是最累的一个群体,从县委书记处书记邹立汉、工程指挥秦家贵到几位年轻干部,全都要下到连队第一线指挥,参与作战,身上的泥巴和汗水比民工还要多。抓宣传、提干劲、促工效也是切岭工程的一把利器,在平岗切岭开工前,邹立汉书记就带领干部到基层宣传兴建史河灌区的重大意义,当时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扒开幸福河,子孙万代乐”。开工后,攻坚到哪里文工团就演出到哪里,标语就刷哪里,形式多样的宣传极大地激发了干群的斗志,生活再苦也不吱声,工程再难也要啃下。

  平岗切岭工程是破天荒的,皖西人民的智慧是无穷尽的!

  四

  原平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杜明星整理归纳平岗切岭经验为: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奉献情怀,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创新法则,把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保障。淠史杭精神的核心要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尊重规律、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淠史杭精神在平岗切岭工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平岗切岭工程的建设者们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离开人世,在世的也韶华不再,两鬓染霜,但是他们的血汗已经化作绚丽的花朵在人间开放,史河灌区中下游的霍邱县已由非旱即涝的贫困县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县,叶集也由过去的巴掌大的小镇变成与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的市辖区。

  《霍邱县志》和《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霍邱县历史(第二卷)》上有这样一串数据:1965年,水稻面积扩大到122.9万亩,比1961年增加23.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14亿斤,增产67.3%。1976年,总产量10.2亿斤,首次突破10亿斤大关。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78年,安徽遭受30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淮河断流,长江水枯,中小水库见底,塘堰沟坝干涸,禾苗焦枯,饮水告急。而史河灌区内却细水长流,秧苗青青,瓜果飘香,俨然成为“世外桃源”。省委书记万里前来视察,看到这里的水情,连夜返回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决定从皖西调水,以解下游百姓燃眉之急。史河引灌工程经受了这次“大考”,国务院在批复水利电力部报告时给予高度评价:“淠史杭灌溉工程经过多次大旱考验,证明经济效益是好的”。

  从2005年起,霍邱县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连年获得中央嘉奖。取得如此巨大成绩有诸多因素,但淠史杭工程发挥的作用当摆在首条!当年,广为流传的“扒开幸福河,子孙万代乐”的期盼早已变成现实,今天,霍邱县和叶集区的干部群众更是发自肺腑地赞颂道:“幸福河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千万载,流去灾难不回头”,“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天旱也不怕,穷乡变富乡”。

  20世纪70年代以后,平岗公社对境内的淠史杭总干渠又进行了配套建设,先后开挖了“七五”“八五”“九三”支渠、“六一”(等高线数据)航道支渠,总长80余华里,还修了3个电动提水站,从此,地势较高的平岗公社村村庄稼也都能用上史河灌渠送来的清澈甘泉了,受益范围达全境的95%以上。

  时代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打造皖豫边界特色城区的战略中,在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平岗切岭工程的价值与作用不可替代,淠史杭精神必然成为叶集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巨大动力,也必将成为皖西人民世世代代永远传承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丁仕龙 李成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