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大别山上的不老松——读《从大别山出发--老红军雷伟和亲历记》有感

编辑:赵璐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7 09:35:03 【字体:

  安徽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张正耀编著的《从大别山出发--老红军雷伟和亲历记》一书。看到扉责上老红军雷伟和的照片,雷老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看完这本书对雷伟和身经百战、逐梦一生的记述,我情不自禁拿起笔来,写上几句。

  雷伟和(1914.10.22-1992.10.17),安徽金寨县果子园人。汉族。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29年5月立夏节起义后,他参加乡苏维埃童子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赤南县苏维埃游击队(竹根河游击队)。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件事说明雷老的意志坚定,信仰如磐。1937年4月,红二十八军二四四团副团长林维先率领特务营和手枪团三分队共400余人行动到黄安县第三区潘家河地区,被敌人一0二师两个团、一0三师两个团、五十四师一部分和五个保安团、县大队等地方反动武装4万余人的兵力重重包围。雷伟和当时在特务营四连任排长。特务营苦战一昼夜终于突围,但损失很大。在潘家河战斗中,雷伟和负伤,被送到老君山茅草间无人区秘密医院二分所养伤。不料,秘密医院二分所又遭国民党军“清剿”,三名工作人员全部被捕。机智勇敢的雷伟和首先爬出二分所,再继续往山里爬去,他使出全身力气在无人区里爬了几天几夜,终于爬到潘家河,找到了便衣队……

  雷伟和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所说的:说他没上过学,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第一期学员,后又担任北京军区空军第八航空预备学校副校长;说他没抓过经济,转业到地方后却是“大炼钢铁”时期的安徽省委机关钢厂厂长;说他文化程度不高,却两度是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六安行署副专员;说他是残疾人(二等甲级残废),却带着战斗中打瘸了的那条腿又上战场拼杀,成为“跛腿师长”。雷老等众多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是大别山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

  六安是全国重要的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有30余万人牺牲。带领雷伟和参加革命的竹根河游击队“方队长”方升堂,为了保护大别山革命火种在一次战斗中倒下了,又有千万个红军站起来。雷老说过,他的很多战友,有的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巍峨的雪山、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他们这些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同志,几乎无日不战,使这块老苏区的革命历史更为完备、更具传奇色彩。

  《从大别山出发--老红军雷伟和亲历记》这本书,是鄂豫皖苏区革命和八路军、新四军在大江南北战斗的简史,当然也有雷伟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雷老几乎一步不落,他从金寨县果子园一个放牛娃起步,参加商南立夏节起义后的苏维埃童子团和少先队活动、经二十八军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这其中最精采的章节,我以为是1935年大年初三翻越冰封雪盖的白马尖战斗,智除叛徒张德山(原豫东南道区苏维埃主席),红二十八军反卫立煌秘密清剿的瓜儿山战斗;抗日战争时期舒城新四军四支队押送日俘、四支队手枪团攻占张母桥顽匪天龙庵;解放战争时期转战苏皖和山东解放区,参加淮海战役,南下渡江战役,天目山剿匪。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雷老曾担任安徽省委机关钢厂厂长,1958年毛主席前来视察时亲切地和炼钢工人握手,身旁有雷伟和等人。新华社和《安徽日报》刊登了这张照片。这也成为雷老一生最自豪和兴奋的时刻。

  革命战争培养了雷老,也造就了他的传奇。雷老喜欢说自己从小家穷,没有受过教育,这也是事实。但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小放牛”成长为解放军上校,而且还是空军的上校。雷老的很多文章,特别是他收集的红军歌谣,都是亲闻、亲历、亲写的,都成为战史和革命斗争史撰写时的重要参阅资料。作为一个中高级领导,他是熟悉一个领导的方法论的,就是出主意、用干部。改革开放后,为了让六安戏剧创作上台阶,他调度车辆,组织一批主创人员深入金寨、霍山采访,他安排创作组采访当年老红军、赤卫队员,参观革命遗址,抓好采访人员的生活安排,最后产生了革命现代庐剧《妈妈》,成为在全省全国较为有影响的戏剧保留作品。雷老分管全地区党史工作,使六安的党史工作也走在全省的前列。雷伟和还被评为全省党史工作“先进工作者”,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雷老离休后,较早地在六安地区机关单位和学校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我还在二十多岁时,就在行署大礼堂听过一次。他讲的是亲身经历,再加上引用一些红军歌谣,效果很好。关于高敬亭和红二十八军冒雪翻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这段史料,也是这次听到的。会后,我又到雷老住处进行了详细核实,让我在有关作品中写作这一章节时,写得更为细致、生动。

  《从大别山出发--老红军雷伟和亲历记》这本书,共有33篇文章,对雷老光辉、战斗的一生作了真实的记录。全书在历史环境中记事,在团队群体中写人,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全书政治导向正确,内容知识准确,格调趣味健康,故事感人,可读性强,是我们进行党史教育的一份有益的乡土教材。读了这本书,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读了这本书,我们对老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读了这本书,我们对伟大的大别山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德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