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头道巷和二道巷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11-17 10:07:54 【字体:

b6117241d50c4e35a94aa8a427344170.jpge4e74f08e42143129b7d50c2bc55bdfb.jpg

二道巷旧址

92beb37c7f6040758eeb354adad114ed.jpga67aada7ab234c798320e976a67642b8.jpg

裕民烟厂生产销售的裕民牌香烟的烟标

7b785a21155741b8b9bf6e4f9aac7604.jpg

曾经热热闹闹的黄大街

  九拐十八巷,是过去老六安的城市格局,六安人没有不知道九拐十八巷的。不过随着新城市建设,现在“九拐十八巷”已成为了历史,新生代的六安人,对“九拐十八巷”只当作是一个传说。老六安人现在还能够记得认出这些拐、巷所在位置的人也不多了。好在“九拐十八巷”的前三条巷子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虽然已经改造得看不出原貌,却是在原址未动,老六安人到此还能勾起对九拐十八巷的回忆!

  九拐十八巷从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算起。而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是从进南门数起的。从南门进城是文盛街。文盛街是六安的南大街,街右首是裕民烟厂。从裕民烟厂大门顺城墙头沿城河向东,都是烟厂的围墙。大约百把米外,有一座宏大的徽派建筑,是六安万济会原址。五十年代在此址建成“六安专区蔴类纺织厂”,母亲在此上班,直到1959年工厂下马。万济会东边就是南门广场了。

  南门里左首,紧靠城墙头是一个杂院,住有几户人家,院子里面有一个大仓库。五十年代这里还有一个马车店。从这里过去不过二、三十米远,就是头道巷。

  从头道巷向北,过了巷口的石匠铺是一家面坊。走过面坊是一个大门楼子,这是进城第一家大户,叫关家大门楼子。然后是一个大杂院和又一个大门楼子,再过去就是二道巷了。姥姥家就住在两个大门楼子之间的那个大杂院,门对面是裕民烟厂的老大门。

  从头道巷到南塔路

  头道巷东起文盛街,西连黄大街。以前南门里头道巷附近有三家面坊,文盛街一家,头道巷两家,都是驴拉石磨,所以头道巷口第一家,是一个石匠铺,主要是为面坊服务,錾磨盘。因为马车店和磨坊,南门里这一块平时就有一股马、驴的粪、尿味。到秋高气爽之时,这几家面坊开始做挂面。南门里,城墙头,摆满了挂面架,空气中弥散着清新的面腥味,微风吹动悬挂的面丝,像一幅幅闪动的丝网,算得上当时南门里别致的风景。

  头道巷西端是六安中学。六安中学校址位于头道巷和二道巷之间。头道巷原来是贯通的,巷西头南侧临城河沟有一块空地,学校把它作为操场,这样学校就分成了两个部分。后来学校筑了一堵墙,把巷子隔断,将操场圈到了学校里面。学校成了一个整体,头道巷就不贯通了。头道巷本来不冷清的,巷子隔断以后就比较偏僻冷清了。但因是进城第一道巷子,也住有几家大户,还是有点知名度。

  成了半条巷子,也就冷清了,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不说也罢。

  头道巷现在还在原来的位置,不仅再度贯通,也比原来变长了。从文盛街穿过黄大街和南塔公园,连接草市街路,直抵华邦新华城。

  遗憾的是,现在头道巷不叫头道巷了,叫“南塔路”了。头道巷将从此后的六安历史中消失,后来的六安人将不再知道头道巷的缘由。

  被抢了巷名的二道巷

  头道巷和二道巷之间的地势比较高,六安人惯称这里为“南门高头”。因为地势太高,用水很困难。人们日常洗涮都到南城河,也从城河里挑水回家用。生活吃用水靠买,卖水的人从大河挑来淠河水,或是下面三道巷苏家大井的井水,3分钱一担。关家大门楼子里有一口井,水一直不旺。听姥姥说鬼子攻进六安后,关家大门楼子里驻扎了一些日本兵,将这口井当作粪坑,倒进了许多粪便。这口井后来人们也就不用了。

  南门最高点,是二道巷东口。这里与三道巷东口的高度差可能要在20米上下。站在二道巷口高处,军分区以南的街道房屋能够一览无余!

  与头道巷一样,二道巷也是东西两头将文盛街和黄大街连了起来。不过二道巷要比头道巷长许多。站在二道巷东口向北和向西,都是自高向下,一目尽然。

  二道巷口并不热闹,巷口对面有一家烟酒小杂货店和一家水锅炉。姥爷家住在南门高头,做饮食小生意,一般都不在这里摆摊营业,要到底下三道巷那里人多才有生意。那家杂货店生意不大,平时来买东西的人零零星星。水锅炉却常常有一些人聚集。所谓水锅炉,外地也有叫作老虎灶的。过去城里人用热水,都是到水锅炉去买,就是一般所说的冲开水。赶到早晚用水高峰时,开水要等。这时开水瓶挤满了水锅炉的台子,等开水的人难得聚在一起,就互相聊了起来,家长里短,一时十分热闹!姥姥是不让我们去水锅炉冲水的,怕开水烫了我们。姥爷则常常让我去烟酒店替他打酒。姥爷不是好酒之人,做小生意辛苦,只是偶尔喝两口。我记得,通常是姥爷给我两毛钱,我拿一只不大的瓷茶盅,去杂货店打一提烧酒。这一提酒说是二两,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多,当时一斤是十六两。两毛钱用不了,找的零钱算是姥爷对我的奖赏。那时的酒真是好酒,地地道道的濉溪高粱大曲!我曾经偷尝过,醇正的高粱酒味道刻骨铭心地存留在了记忆里,无形中成了我之后对酒的品质的评判标准。现在不是有人喜欢喝“58金高”吗,那是金门当地出的高粱酒,从中还能品出一点相似的风味。

  那时二道巷非常安静,行人很少。有几家手工丝绵纺织户就将这里作为露天的生产场地,在这里进行手工合纱并线作业。操作者举扛着五六个纱卷筒架,一般放出四五十米远再返回。然后用搓板搓动悬挂在线架上的像现在长柄棒棒糖一样的铜线锤,给纱线上劲绞合。纱线绞合逐渐绷紧,旋转的线锤上升触碰线架,就发出像蝉鸣一样的声音。这也算是当时二道巷的一道特色风景。

  二道巷中段有一座建筑,临街的有两层,里面有好几进院落,后门可以通到头道巷。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曾经是金城银行和农民银行的营业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了六安县食品厂的生产厂址,六安第一支冰棒就是在这里生产的。食品厂迁到西郊三里街后,先是县直机关在这里办过几期干部培训班,后来这里就成为县直几个单位的职工宿舍了。

  二道巷东段北侧是个花墙大院,大门在巷口朝东南斜开。这里最早有部队住过,五十年代后期挂出了“六安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牌子。大概不过一两年的时间,进修学校搬到了河西桃园,成为了“六安师专”,及至发展到现在的“皖西学院”。二道巷也是“皖西学院”的发祥地之一,现在知道的人真不多!进修学校搬走后,这个大院成为“六安专区供销管理干部学校”。再后来,这里成了地区供销社办公和生活区。

  二道巷西端连到黄大街,巷口左侧是六安中学,右侧是军分区招待所。军分区招待所原来是军分区后勤处机关,驻地是过去六安州的守备营衙门。直到六十年代末,守备营衙门威武的南大门还保存着原貌。后来为适应工作需要,对老建筑进行改建,看不出原貌了。这里一直是六安地方征兵的集结处,也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军旅事业发展的起源地。后来这里改建成军分区招待所。再后来,因为这里具有有名的黄大街小商品批发市场黄金位置之优势,就改造成了“军招大市场”。一时生意兴隆,名声很大。

  二道巷现在也还在原来的位置,没有任何移动,和以前一样,还是比较清静。不过没有现在的头道巷长了。现在二道巷西巷口隔黄大街正对南塔公园中心,东巷口依然搭连在文盛街上。整条巷子贯穿“金壁华府”小区,把这个小区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不过二道巷现在成了无名巷,巷名被另一条无名巷抢了!不知什么原因和理由,城市地名管理者莫名其妙地将“二道巷”地名路牌插在了一条新开的街道上了!在现在城南小学大门前的路边,你可以看到这块“二道巷”路牌。殊不知,这条街道开通不过才十来年!

  老六安都知道,二道巷和三道巷之间没有其他巷道。城南小学原来是大门西临黄大街,后门东靠塘子巷,南与军招大市场无缝相邻。前些年老城改造,城南小学和军招大市场都拆了。根据城市建设规划,改造后的城南小学大门改向南开,在黄大街与文盛街之间新开一段道路,与五牌里的“中国城”街贯通。这样,黄大街就可以直接连通解放路,构成老城街区又一条东西向通道。

  二道巷是有历史的,建城即有二道巷。抢二道巷巷名为这段新开的街道命名为“二道巷”,实在是无厘头之举!也让老六安人匪夷所思!真正的二道巷又何以所称呢?不少市民谈论,应该替二道巷恢复名誉,“二道巷”的路牌应该插在二道巷!

  五十年代的裕民烟厂

  头道巷到二道巷之间的六安南大街没有什么繁华热闹。除了头道巷口附近的石匠铺和面坊,一直要到二道巷口才有店铺。当时所说的南门概念,包括了南门口到二道巷这一带。这一段街面是文盛街南头,说是进城主要街道,其实很僻静。幸亏裕民烟厂在这,这段街区才有一点城市的热闹。

  五十年代的裕民烟厂在城关是一个大单位,上下班闹哄哄的,很是热闹。姥姥当时是烟厂的工人,是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参加工作的“小脚老太太”。身穿白色工作围裙,头戴白色工作帽,面戴口罩,上下班精神十足。当时制烟工艺落后,姥姥在烟厂的工作是手工撕、拣烟叶,上班一身干净,下班一身烟味浓厚的灰尘,闻起来很呛人。那时工厂社会活动比较多,经常学习、开会,还举办职工文化扫盲识字班。姥姥原来大字不识一个,后来很认得一些字。

  随着生产发展,烟厂安装了一台锅炉,用蒸汽熏蒸烟叶,上下班就拉汽笛为号。老六安的人们还记得,烟厂那雄浑的汽笛声是全城信任的报时信号。当时六安人常说,“烟厂都放汽了,该吃饭了……”

  一到重大节日,烟厂大门就会扎起漂亮的松柏彩门。松枝的清香充盈街道,闪亮的彩灯在晚上给了黑暗的街道一点光亮,小孩子们晚上出来玩胆子也大了一点。节日的欢乐总是充满各种愉快!那时候各个单位重大节日都讲究加餐,烟厂好像没有大的职工食堂,然而对节日加餐的职工福利一直都很重视。每到此时,端着透出诱人肉菜香味的饭盒或大搪瓷缸的烟厂女工走在街上,都会引来人们羡慕的眼光!母亲的蔴纺厂也加餐,两个工厂的工人来来去去,一条街充满馋人欢乐的节日气氛!在五十年代那种低生活水平时代,这样的快乐给我们留下的记忆非常深刻。

  后来蔴纺厂下马,烟厂搬到城西南郊,南门那一块就冷清下来了。

  裕民烟厂是六安刚解放时由人民政府投资办的。初办时租赁了一家照相馆作厂房,后来逐步发展。那时刚解放,政府财力薄弱,还没有大的规划建设能力。随着生产发展需要,1960年地区规划建设烟厂新厂。当时新厂建设之地是六安城边上西南郊最好的一片农田,位置在现在的市妇幼保健院南面。同时六安地区健康食品厂与之比邻同建。这两家地直工厂没有建在当时六安的城北工业区,可以看出地区对这两家工厂的特别重视。新厂建成投产后,是一座现代化的卷烟厂了,1964年我们在二中上学,学校还组织我们到烟厂进行了一次参观。不久后,国家调整工业经济布局,六安裕民烟厂被合并到合肥烟厂,这也是六安地方服从国家规划所作出的又一次利益牺牲。

  烟厂搬到合肥后,这片厂房被六安地区印刷厂所用。地区印刷厂原在棚场东边东大街上,搬到烟厂的新厂房后不久,对外叫六安地区新华印刷厂。 (程念祥 部分图片为 刘杰 摄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