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九零后作家禹茜茜 以笔为旗 扎根老区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3-08 08:39:46 【字体:

  编者按:美丽女人节,情暖三月天。第112个“三八”妇女节如期而至,值此节日到来之际,为展示巾帼风采,本报记者连线采访了“六安市三八红旗手”禹茜茜,今日推出,以飨读者,并向每一位女同胞致以温馨的节日祝福!

  禹茜茜,安徽滁州人,青年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执笔十五载,创作文学作品百万字,在《中国作家》《中国青年报》《中国旅游报》《工人日报》《星星》《散文诗》《安徽文学》等百余家刊物发表四十万余字。著有长篇小说《橘人》《石榴人》、短篇小说集《紫凤凰》等。近年获国家、省市级文学比赛奖项二十余项。多次作为安徽省青年创作人才参加全国文学活动。《中国青年作家报》《河南日报》等评介其作品。

  2017年禹茜茜考入我市金寨县文广新局(现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文艺创作组,2020年起任金寨县文联副主席(挂)。2022年被授予“六安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9年被授予“金寨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六安市文广新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金寨县人民政府十佳政务信息员”。


  发掘好人文化

  五年间创作挖掘金寨县十位国家省市级先进人物

  自有记忆起,禹茜茜就开始执笔画画,小学时期在班级担任文艺委员,被评为“故事大王”。2007年,中学时代的禹茜茜开始创作现代诗,大学时代表学校参加了安徽省电视台主办的安徽省红色赛,并多次参加省内歌手大赛。

  为了能够在写作有所造诣,大学时她果断放弃了自童年热爱的美术和音乐,专注于文学创作,从最初的诗歌创作到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创作。她善于发现当代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自2013年起至今,她已采访了四十多个行业的人物。

  自2017年入老区工作至今,禹茜茜深入老区金寨采访百余人,创作十万余字报告文学,在《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文学》《小康生活》等报刊发表,先后采访了老区的图书馆员、红色宣讲员、职校教师、红色文物保护员、皮影戏非遗传承人、根雕非遗传承人、脱贫致富的村民、产业扶贫带头人、驻村扶贫工作队等。金寨廖家同、张行炳、何梅、马升前、苗强、易乃益、高贯友等十人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六安好人等荣誉称号。

  “每次创作时,都被老区人民的大别山精神深深打动,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时常告诉自己‘尽生平之所能’去抒写当代老区人物的故事。安徽省很多著名作家都钟情老区金寨,陈先发,许春樵,季宇,潘小平,李云,舟扬帆,刘鹏艳,陈斌先,贾鸿彬等都曾到访,还有故去的作家鲁彦周,1958年他到金寨各乡镇采访,留下了电影文学剧本《风雪大别山》传世。而我的幸运之处,是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拥有长期的时间沉潜老区,被红色文化浸润,有机会亲耳听红军后代讲述父辈革命先烈的故事,并且他们愿意为广大来访金寨的人们讲述红色文化,自觉自愿做红色宣讲员,传承红色基因,特别让我感动。”

  “尽生平之所能”是禹茜茜在创作时暗自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年轻的她觉得自己积累不够,面对很多好题材满腔热血但达不到想要的创作高度,因此她只有卯足了劲,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作品。

  对于创作采访,她有自己的感悟:一手采访的作用,不光是在非虚构上,在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上,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作家需要多走出去看世界,增强脚力。写一个人有时就像在素描,勾勒一个的轮廓,外貌轮廓、精神轮廓,并且要留白,给读者留下思索。

  坚持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题材创作

  斩获安徽新闻奖

  2020年4月,金寨退出贫困县,禹茜茜深知题材重大,不顾身体困难,怀孕四个月,下乡采访金寨县槐树湾乡兴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创作报告文学《扶贫路上最美的坚守》载于学习强国。她在采访日记中写道:

  今年很特殊,心想趁着自己行动还方便采访兴田村扶贫工作队,今天写东西力不从心了,最近都是这样,很多时候干一点事就开始累,从习近平总书记来金寨视察到金寨退出贫困县的这四年十分不容易。今天一直好好的,问驻村扶贫干部、同事李庆涛要扶贫照片,当我看到2017年那场大雪突然就受不住了,很感动。比从前慢三倍的速度完成稿子,但我尽最大努力还原扶贫故事。

  5月,安徽省新闻界最高奖项安徽新闻奖揭晓,禹茜茜的文化扶贫报告文学《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获三等奖,并获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她密切关注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多次深入乡村采访创作了一系列弘扬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优秀作品。文化扶贫电影剧本《古筝妈妈》刊于国家一级文学期刊《中国作家》影视版,教育扶贫报告文学《发扬工匠精神,奉献老区教育扶贫》刊于《安徽工运》杂志,产业扶贫报告文学《巧用竹资源拓宽致富路》、驻村扶贫工作队题材报告文学《扶贫事业铭刻金刚台》刊于学习强国,《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心声心得》刊于安徽乡村振兴官微。创作的喜剧小品剧本《我的扶贫老婆》在2019年金寨县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她在小品台词中写道:“咱们金寨女干部个个是铁匠!好比那金刚台妇女排,能顶半边天!好比大别山上的映山红,默默绽放而永不懈怠,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印象最深的是创作以支教金寨八年的国家一级古筝演奏家俞晓冬为原型改编的《古筝妈妈》电影剧本及同名中篇小说,创作的八个月身处孕期,创作开始力不从心,但那时各方面约稿很多,临产时,还在创作大湾村有关的脱贫攻坚文章,后来分别刊发在《中国作家》、《现代领导》杂志。有一次俞晓冬老师带领孩子们演出后在路上出了车祸,生命垂危之际她对着大别山的方向跪下祈祷,她不舍离开这个世界,孩子们还需要她,好在后来抢救过来了,我被人物事迹震撼了。对于《古筝妈妈》,我花了心思去思考怎么创作,比如在改编上,我加入了一些走马观花的文化扶贫艺术家的插曲,与真正支持老区的艺术家形成了强烈对比。文学作品要有勇敢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这也是文学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之处。

  创作人物时,禹茜茜并不不局限于某一个体裁,如写金寨红色人物,将作品写成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小品剧本三个体裁,写文化扶贫人物,又创作成电影剧本、中篇小说。“人物故事是一个IP,最先看什么体裁最适合,然后可以多体裁创作,这是一种尝试,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禹茜茜对记者说。

  传承红色基因

  因创作红色文学在全国90后作家中独树一帜

  2017年5月,禹茜茜被选拔参加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研修班,师从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等著名作家,深层次提升了创作水平,荣登2017年度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班里都是安徽很有潜力的作家,不少同学后来陆续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在作家班有幸结识了六安的实力作家,如散文家黄圣凤、小小说家丁迎新、诗人李艳、王太贵等,到了红色皖西工作我才更加理解为何老区能出这么多作家。”禹茜茜对记者回忆道。

  2017年秋,禹茜茜来到金寨县工作,扎根老区,创作红色文学。

  2019年9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函件推荐安徽两位创作人才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全国红色题材演艺艺术评论重点人才培训班,禹茜茜以多篇评论作品被选拔参会。著名作家潘小平曾评价道:禹茜茜是安徽省内实力青年作家的代表,她的评论作品深入浅出,剖析精准,用出其不意的思路让评论观点隽永深刻。

  在培训班上她讲述小品剧本《红色宣讲员》里金寨红色人物的原型故事,剧本打磨了十几次后,在2021年“光辉道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三角地区小戏小品创作征集活动”中获创作奖,安徽省文联官微、《皖西日报》报道。

  2019年12月,禹茜茜深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等地采访创作的红色家书文学《一代风范励后人》载于《中国青年作家报》整版,文章以一封家书为主线,这是一封于1954年1月2日,洪学智写给堂兄洪学祥的家书,为国家二级革命文物。学习强国转刊文章阅读量超过十万,为全国读者所喜爱。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国青年作家报》对话名家栏目采访禹茜茜等作家,两版报道《青年作家如何创作红色文学作品》,中国作家网头条转载,获得很大的社会关注。建党百年之际,为了振兴老区文化,她还邀请了著名作家潘小平、著名诗人胡世远为金寨的文学爱好者、青少年授课,带动金寨县文学发展。

  2021年秋,由于投入创作,夜以继日查阅百万字红色书籍,禹茜茜患了急性角膜炎,一时间不能用眼,她很着急,来到金寨县将军、红军墓碑前一个个鞠躬,致敬。这段时间她并没有放弃创作,改用“听书”,语音创作的方式度过,数月后眼睛才恢复正常。

  “来到金寨县工作,是我人生创作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追随着将军、红军英雄的步伐,金寨,让我青春的脚步有了份量。大别山的千里绵延,让我有了不远万里的追寻。感谢老区金寨的山水人文涵养我的创作,也升华了我的人生。2022年是喜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年份,我将继续努力创作,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党的二十大献礼、致敬。”当记者问到禹茜茜近五年在金寨创作的感悟时,她饱含深情地说。(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流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