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援藏支医 筑梦高原
——记市人民医院援藏支医队员周鑫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9-07 09:04:01 【字体:

  “援藏支医,我终生难忘。”在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支援工作一年后,六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医师周鑫提起自己援藏的经历感慨地说。

  自小,周鑫便对西藏有一份向往。2002年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医生,不断听到身边各行各业的精英去他向往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在他心里也有同样的梦想,“趁着年轻,为藏族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

  2019年5月,周鑫得知医院要派人支援山南的消息,便主动报了名。2019年7月,他成为安徽省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之中的一员,与初次相识的29位队友一起,来到3700多公里外的西藏山南市。

  “西藏海拔高,含氧量低,在那里最大的感受就是缺氧,走路快了、说话快了就要喘气,甚至睡觉翻身都喘气,除了动作慢一点,似乎没有太好的克服高原反应的办法。”为了尽快适应高原环境,投入支医工作,周鑫与其他援藏医生每天过着“慢”生活。除了缺氧,还出现消瘦、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初到西藏1个月,他的体重下降了10多斤。

  此次援藏,周鑫担任山南市人民医院心脑血管内科主任,在基本熟悉情况后,他从临床查房和教学查房入手,通过业务学习、技能培训、手术带教等形式,组织全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各项操作规范。

  2019年12月初的一天深夜,一位89岁的孤寡老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养老院送到山南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体检、化验、排除其他相关急症,在短短20分钟内,心内科急诊冠脉组便开通了堵塞心脏生命线的冠状动脉血管,老人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然而,术后第四天,老人再次出现胸痛不适,值班医生反复确认老人是否按时按量服用分发的药物,而年事已高的患者无法回忆起哪怕是一天前的具体情况。此时此刻,确定冠脉是否再次出现问题必须二次冠脉造影检查,但这种检查又是有创性的,风险较大。为了万无一失,周鑫和他的团队反复做了十几份心电图后,决定再次手术。

  当心脏导管再次插入心脏的那一刻,最坏的结果显现了。因为没有服用抗栓药物,老人开通的血管再次堵塞了,而且血栓已经把血管完全布满了。多次的抽吸、冠脉内药物注射后,终于再次恢复了血流。短短几天内,两次生死边缘让老人和周鑫唏嘘不已,而新生的喜悦让周鑫更加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当我们将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抢救过来时,他们的家属给我们送哈达,为我们祈福,感动医疗队的每一位医生,也更坚定我们不放弃支医的决心。”他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为山南人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周鑫以分层分级带教为理念,以理论结合临床为手段,短短一年,心内科的医生们不只是在临床常见疑难病例上有了长足的进展,手术操作上也完成了一个质的提升——独立完成冠脉急诊、常规手术,协助下完成复杂术式。

  一年来,周鑫每周实施教学查房,完成教学查房40余次,门诊患者1000余人次;主持及参与急危重症病人抢救100余例,并参与科室和全院疑难危重病例讨论30余次,市级讲座10余次,省级讲课2次。带领科室开展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获山南市人民医院2019年度新技术、新项目特等奖;右心导管术及左心造影术获二等奖。

  “不辞昼夜奋战在第一线,远远不止我们一个团队,我深刻感受到战友们的无私奉献和付出,用我们总领队的一句话来说,羊湖深,情怀更深;海拔高,境界更高!”周鑫说,“援藏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怀。10年、20年后,我的学生也是老师了,他们会把我今天教的东西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就像那播撒在高原上的格桑花种子。如果那个时候我再回来,一定能看到雪域高原最美丽的格桑花。” (任萱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珊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