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习近平考察六安七周年特刊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4-24 12:23:14 【字体:

6ee368d969df47878307cda72ad4e80a.jpg

  四月春风,和煦旖旎;四月皖西,蒸蒸日上。

  580万皖西儿女心中始终铭记,七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寨考察并作重要讲话,为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习春风,浓浓情意;殷殷嘱托,声声入耳。

  七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发愤图强,跨过硕果累累的“十三五”,迈进大有可为的“十四五”,阔步朝着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进发。

  七年来,我们直面总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六安之痛”,坚定发愤图强、埋头苦干的“六安之志”,巩固领跑全省、位次靠前的“六安之势”,形成脱虚向实、真抓实干的“六安之变”,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红土地上闪耀着新荣光。

  这七年,我们这样走来……

  红色传承,汲取奋进力量

  大别山,千峰竞秀;红土地,春潮涌动;六安城,顾盼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寨考察,在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后,他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金寨,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六安,大别山精神的孕育之地、锻造之地、发展之地。

  革命战争年代,近百万人参军参战,30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这里,走出了洪学智、皮定均等108位开国将军。发生在皖西大地上的那一段段红色历史,树立起了一座座不朽丰碑,红色基因早已镌刻进老区人民的血脉。

  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皖西儿女率先觉醒作出了牺牲奉献;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皖西儿女排除万难创造了人间奇迹;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中,皖西儿女敢为人先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进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时代,皖西儿女决战决胜交出了优异答卷。

  “节假日,是我们接待的高峰,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非常多。大家都想在这个时候,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每年假期,是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讲解员最忙的时候。他们坚守岗位,向来访的游客讲述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

  作为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六安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各类革命文物、遗址遗迹遍布全市各地,静静地诉说着这块红色土地曾经的峥嵘岁月,也指引着今天的皖西儿女不断前进。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烽火岁月,大别山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六安人民始终坚持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嘱托、争先进位。我们坚持把红色优势,转化为加快老区振兴的发展胜势;始终将优良革命传统,转化为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感恩中奋进,在实干中前行。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坚定不移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确保老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强筋壮骨,夯实产业支撑

  今天的六安,是发展史上动力最强的时期之一,也是发展史上争先进位氛围最浓的时期之一。

  殷殷嘱托记心间,皖西大地日日新。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发展成果,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工业强市纵深推进、开发园区创新升级、双招双引成果显著、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全市上下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八大工程,优化一流营商环境,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与现代服务业“5+1”产业,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创新发展增长极。

  2019年以来,我市经济增速始终快于全省,2021年在长三角40个市中位居第二。今天的六安,实现了“慢于全省、位次靠后”到“领跑全省、位次靠前”的跃迁。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3210”产业培育计划,培育壮大“5+1”主导产业。如今在六安,工业企业借助技术改造、智能升级与工业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并带动理念、技术、工艺、管理和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在实现企业节能降本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产业向高质量迈进。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建设,锚定争先进位目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2022年,“5+1”主导产业聚集度达76.8%,产值同比增长5%。我市坚持“产城融合、以产为主,二三产融合、以制造业为主,主导产业融合、以战新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加快开发园区创新升级,突出园区企业培育、项目投资、加工制造业发展,突出园区效益评价和发展质效。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产业投资是纲中之纲、产业项目是王中之王,加工制造业是王冠明珠”理念,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第一赛道”上勇往直前、奋勇争先,与合肥、长三角重点城市深化招商互动互联、产业链动链接,双招双引工作呈现出引资总量稳中有升、产业结构逐渐趋优、项目质量明显上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

  我们把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理顺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为引领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山海携手,赋能老区振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六安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机遇!

  “源”起结对帮扶,我们“亲上加亲”。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由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帮扶六安市。

  “缘”自对口合作,我们“好上加好”。2022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市对口合作六安市。对口合作,这既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我市迅速出台行动计划,成立“一办六专班”,聚焦“七个突出”要求,高站位谋划部署,高标准推进落实。

  “锚定”施工图表,我们“喜上加喜”。今年初,上海市政府、安徽省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一批“干货”十足的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队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与上海在产业、园区、科研、人才、教育、医疗、康养等方面全方位合作。

  今年3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率党政代表团来六安考察,为对口合作和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支持,主动深化与上海市互访交流,推动形成了一批对口合作成果。

  “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汽车尾气,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瀑布,清新养肺的富氧环境,犹如我们的‘后花园’!”上海市老年大学摄影班一位学员如此感慨。4月6日至10日,上海假日列车“乐游长三角·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从虹桥站首发,200余名上海游客寻游六安,实地感悟大别山精神和老区发展成果。今年1至3月份,全市共接待上海游客47.46万人次。

  四月的春风,不仅吹来了都市客人,也吹暖了合作项目。

  按照“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共建,六松合作园区已揭牌运营,园区专项规划编制初步完成;华龙橡塑军工及新能源汽车车身绝热新材料项目,总投资2亿元,签约落户金安;叶集化工园区与碳谷绿湾产业园,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与上海湾区高新区合作共建……从黄浦江到大别山,对口合作的火花,在皖西大地碰撞交融后,力度、热度、温度与速度迅速攀升。

  合作机制不断健全,交流互访持续深化,产业合作取得突破,公共服务不断拓展……2022年以来,全市新签约上海投资项目38个,总投资164.6亿元;销往上海地区农产品约51万吨,销售额超百亿元。当前,上海六安两地在医疗、教育、科创、金融、劳务、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1+1>2”的叠加放大效应,我们正奋力争当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示范。

  枝叶关情,托起美好生活

  民生的改善最实,群众的笑脸最美。

  傍晚时分,82岁的独居老人胡安敏像往常一样,来到金安区清水河社区老年食堂,这个离家仅5分钟路程的食堂,解决了他的吃饭难题,让他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暖心饭”。

  与此同时,家住金寨县梅山镇新城区的杨开良也早早吃过了晚饭,迫不及待地前往附近的洪家河体育公园。经过修复改造,这个集体育运动、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幸福乐园。

  六安,不仅是一座着眼于发展的城市,更是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

  我们全力以赴补齐民生短板、增进群众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精气神更足了、好日子更美了。

  ——聚焦“托育难”“入园难”,加快调整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挖掘平台数据资源应用潜力,开发“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综合服务平台,发布就业创业及人才政策,采集各类市场主体信息,发布岗位需求,促成返乡就业创业。

  ——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增强基本医保保障能力,提高大病保险保障功能,扩大医疗救助人员范围,强化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完善倾斜医疗救助待遇。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截至目前,全市165个老旧小区已完成改造,惠及66343户居民。今年还将计划改造老旧小区51个,目前正在稳步推进。

  ——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所143个、站1952个,各级志愿服务队伍6513支,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3.8万场,受益群众1368.2万人次。

  ……

  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

  从教育到就业,从医疗到养老,从住房到出行,从生态环境到食品安全……服务群众永无止境。近年来,我们一直与时俱进,致力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让群众“有感”,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中让管理“无感”,在改进干部作风中提升群众“好感”。一系列的为民、惠民、便民实招,让群众脸上的笑容愈加灿烂。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正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乡亲们托余静捎给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把大湾村建设得更美更好!”放眼六安,未来一定会更好!(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齐盈娣 储著坤 康家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