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茯苓产业缘何遭遇发展瓶颈?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3-24 08:55:23 【字体:

  连日来,在金寨县桃岭乡桐岗村,78岁的茯苓种植户张传禄正在自家老宅基地的高坡上,查看土壤,搁置松木,筹备菌种。种植茯苓最适宜的土质是泥沙土质,桃岭乡地处梅山湖上游,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该地山势平缓,砂砾石土壤,透气离水性强,是全省茯苓的核心产区。

  特有的砂砾石土壤,使得桃岭乡种植茯苓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农民都是种植茯苓的好手,产出的茯苓品质也很高。其中桐岗村是桃岭乡种植茯苓最多的村,年产茯苓320吨,其中茯神60吨,有430户散户从事茯苓生产,6个种植大户。可与茶叶和天麻相比,茯苓种植的氛围远远不够。

  “2021年,我乡提出了着力打造123主导产业,里面第一项‘做强一个品牌’指的就是茯苓产业。”桃岭乡农技中心负责人胡增羽告诉记者,这一谋划旨在破解近年来茯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胡增羽说,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菌类,要扩大茯苓种植面积,必须要有足够的松树作为保障,可松树受林业部门的保护和管控,健康、正常的松树我们不能乱砍伐,这是扩大茯苓种植规模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

  此外,品牌竞争力不强,产品开发程度不高,也是制约茯苓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据悉,桃岭乡目前主要以出售茯苓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充分实现茯苓的潜在价值;其次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在食品、保健品、日化品等行业和领域均无突破性进展,更无精深加工产品,产品加工监管有待提升;在桃岭,精深加工企业太少。目前在桃岭从事茯苓加工的企业只有金山寨食用菌和桐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这些企业加工的规模不大,程度不高,也不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力量不够。

  “除了标准化建设程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不足,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管护过于粗放,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都让我乡的茯苓中药材产业在发展中显得不温不火。”胡增羽说。

  金桥村是三面环水的库区一线村,2018年库区取缔养鱼后,群众以种植茯苓和生姜为主,虽然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群众种植积极性却与日俱增。

  “我们希望能掌握更多的种植知识,提升产量和收入,如果有深加工企业入驻,带领我们走向更大的市场就更好了。”金桥村有村民表达了这样的想法。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亩地可种植茯苓400窖,收获1000公斤茯苓,毛收入5万多元,除去菌种等各种投入,一年一亩地可净赚25000元左右。茯苓的生长期一年,只要种到地里,并不需要特殊的管护,种植起来比较省心,这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胡增羽说:“其实这么多年来桃岭茯苓一直供不应求,每年一到收获季节,采购商都会埋怨我们产量低,请求我们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

  张德理是桐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20年合作社收购了100多吨茯苓,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交易额会更大,“每年我们这的茯苓都供不应求,我们把从农户手中收购的茯苓进行初加工,高品质茯神可以卖到60元一公斤,茯苓加工成的小白丁、统丁可以卖到30多元一公斤,而且近年来茯苓价格处在上升的势头,销路更是不用愁。”

  想要做强做大桃岭乡茯苓品牌,延伸茯苓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据悉,为了破解产业发展之路,2020年桃岭乡党委、政府陆续投入了400多万元用于茯苓菌种的培育和产业发展,并通过和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做茯苓中药饮片和研发茯苓膏等,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合作,积极升级优化茯苓菌种,在提升茯苓品质、做强品牌和做大产业上迈出了铿锵的步伐。(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王婷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