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合力筑牢民生发展保障底线
——我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综述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8-20 08:26:57 【字体: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因时因势精准施策,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具体行动之中,把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书写更扎实、更精彩、更优质的“民生答卷”。

  目前,全市经济呈现积极向好的复苏态势。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7位。工业电量增速持续提升,全市累计工业用电2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6%,增幅超全省平均23.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主导产业占比明显提升。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2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72.6%,较2019年度提升3.6个百分点,产值同比增长9.8%,高于全部工业产值增速5.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拉动力显著提升,全市产值前50强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83.1亿元,同比增长30.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产值增幅25.6个百分点,拉动全部工业产值增长11.6个百分点。

  守住“保”的底线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积极主动、深入研究今年经济工作新形势、新变化,深度解剖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外延与内涵,建立完善经济目标责任体系,明确41项重点经济工作任务,不断提升经济工作精准度。

  全力化解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3月底基本实现全市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产品滞销、贫困户子女网上上学“四个清零”。严格落实“三专”要求,即安排专人包保、研究专项政策、落实专门举措,确保确诊的5户6人贫困人口治愈出院。合力攻坚,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49646人,实现了教育资助全覆盖;贫困人口100%参保;截至6月底,11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目前,442个贫困村已实现安全供水全覆盖,全市24.97万户、68.87万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排查工作已完成,存在问题已整改到位。大力促进贫困群体就业,积极推动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结合村级光伏发电收益分配调整以及疫情防控需要,切实加大扶贫公益岗开发力度,积极推动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截至6月底,全市2020年贫困人口就业255225人,与上年相比增加2.42%。其中省外务工106749人、省内县外务工38050人、县内务工110426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预算管理,兜牢兜实保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底线,加快推进33项民生工程,截至6月底,补助类项目及时发放或补助到位,工程类项目已全部开工,部分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任务。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从今年7月1日起,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630元/人/月,城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1032元/人/月、819元/人/月。多措并举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5%,较1-4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近9800万元,超过190万人次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孤儿等受益。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工作基础上,自去年8月份,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开展了“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行动,全市3035名各级干部深入7438家各类企业。行动开展以来,各级干部走访企业人次达54000次,收集各类诉求(问题)3130个;通过分办交办、专题协调、呈签指派等方式办结3015个,办结率达96.3%。今年5月份以来,按照省部署,结合六安实际实施“三包三抓”专项行动,创新实施暖心惠民数字消费季、工业困难企业诊断救治、税润千企万户行、贴心服务助台企、推进企业电力优惠政策落地、土地和科技要素对接会、千名人社干部进企业、百名千万网络招聘、千名行长进万企专题活动,帮助兑现政策资金1.5亿元,召开科技、土地、用工、资金等要素对接会41场,达成产学研合作12项,解决土地1792亩、用工2555人、资金9.7亿元。

  筑牢“稳”的基础

  面对开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千方百计稳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要求,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国家、省和市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惠企措施,上半年全市共减免税费34.9亿元。全市减免123家民营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和市级返乡创业园租金共71.15万元;免收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的2342户中小微企业租金3782.77万元;为203家企业减少基本电费支出350万元;对全市符合条件的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企业约18万户执行减免5%电费优惠政策,合计减免电费3924万元。推动银行机构建立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采取支持措施,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先后开展复工复产专场、专精特新专场两场银企对接会,组织450余家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对接,目前233家企业获得贷款41.12亿元。

  精准施策稳就业。今年年初,为对冲疫情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影响,开展对用工集中地区和集中企业“点对点”的农民工专车(专列)运输服务,保障成规模、成批次外出的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全市共组织专列包车一次,组织专车1126车次,返乡人员返岗复工人数为64万余人,返岗比例达到97%。开展“帮您复工、助您上岗”行动,实施“五帮五助”,即帮招聘员工、帮生产解困、帮政策落实、帮防控到位、帮提振信心,助找到岗位、助快速返程、助个人防护、助技能培训、助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大力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务工人员上岗就业。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企业人社服务专员”招聘工作,全市265名重点企业人社服务专员已全部到岗到位。创新招聘形式,开展了两场网络直播招聘活动,每一场招聘直播点击量均达到80万以上,参与直播企业共收到求职咨询和简历近1500人次。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网上线下发布企业招聘信息1233家,提供岗位5.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9万人。全面放开线下招聘,全市共举办“2+N”线下招聘会232场,进驻招聘企业3350家,提供就业岗位5.1万个。及时落实“减、免、返、补”各项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失业保险费返还已发放2463家企业,返还资金2730.87万元,全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已发放企业248家,返还资金7382.8万元,发放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18家企业,金额600.8万元;发放小微企业新增就业岗位补贴529家企业,金额840.4万元,惠及职工11.13万人。

  保持“进”的姿态

  为促进“进”的发展态势,我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始终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践行“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理念,锲而不舍扩大有效投资,全力以赴对冲疫情影响。坚持市政府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和四级调度机制,按照“条块结合、以上率下”的原则,将全年514个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和142个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分解落实到市政府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确保每个项目落实1位责任领导,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和服务项目建设。启动实施重大项目“精选择、重开工、促竣工”行动,全面实行“1+6”项目推进管理机制,推深做实加工制造业“积树成林”工程、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城市建设“畅强补”工程、社会事业“固本培元”工程、交通领域“内畅外联”工程、水利领域“兴水生态”工程。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库、前期工作库、年度建设库“三库联动”,着力破解重大项目甑别优选难、成熟项目落地开工迟、建设项目竣工达产慢等突出难题。制定计划开工项目“3个月滚动计划”,每月排出后3个月计划开工项目,动态调整、滚动实施,保障新投资项目的接续。紧盯国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政策窗口期,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抢抓政策“红包”,今年以来全市共发行债券68.1亿元、规模居全省第6位。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进一步推深做实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市政府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合作成果观摩暨安徽工研院六安院揭牌活动,13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半年全市吸纳先进技术合同交易额1.33亿元,其中企业吸纳先进技术合同交易额1.09亿元,居全省第7位;登记科技成果316项,居全省第5位。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载体服务效能,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孵化器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家,省级以上孵化器上半年新增入孵企业24家。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金安区木南农业园区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积极展示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组织推荐13项科技创新成果参加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发展”科技成果展示发布暨项目转化交易会;组织企业参加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推荐上报科技创新成果18项。(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 实习生 程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