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外乡汉子来舒城县干汊河镇念活“致富经”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8-14 08:49:54 【字体:

  上个世纪90年代末,20多岁的浙江客商费建松被舒城县干汊河镇政府招商引资到该镇办缫丝厂。如今20多年过去了,通过一番打拼,费建松将干汊河镇一家面临倒闭的缫丝厂扭亏为盈,并且一步步将其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周边许多群众脱贫致富。

  土地流转,荒山变桑园

  顾不上天气的炎热,在费建松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的桑树园,成片成片的桑树却被“照料”得很好,长得十分茂盛,放眼望去,一大片绿色望不到边,近看每株桑树都长得有一人多高,桑树的叶子比手掌还要大呢,“以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都是荒山。”费建松指着桑园说道。

  干汊河镇复元村营长曹光彬介绍说,宏通丝业有限公司在复元村落户,把当地闲散的土地流转过来,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土地没流转前,这里荒山、荒田太多,也没有什么收成。现在土地大面积流转增产增收,当地群众在这里打工,一年也能挣到两万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租用付给农民的补偿款,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

  “我家以前有3亩地,旱涝不保收,钱挣得不多。后来,我家把地包给了费总,我自己有时间就来这里打工,除了土地承包的费用外,一年还能挣一万多元呢。”正在桑园采摘桑叶的复元村村民高兴平高兴地说。

  “是啊是啊,我们都50多岁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现在既能够带孙子孙女,又能够到这边打零工赚钱。干活的时候几个人还能一起聊聊天,多好啊!”和高兴平一起采桑叶的几位村民也附和道。

  艰苦创业,扭亏为盈利

  1975年出生的费建松是浙江省德清县人,德清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属湖州市辖区,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到底是什么让费建松背井离乡,只身来到舒城艰苦创业呢?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念过大学,高中毕业后一直都在做生意。在没有来舒城之前,我做过机械加工,来到舒城之后一直就做缫丝厂了。”费建松说,“主要是年轻,想闯一闯,见见世面。不过,我也是看重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才决定留下来的。”

  据当时分管招商引资的干汊河镇领导告诉记者,他看到费建松的第一印象是不相信他,他觉得费建松是在开玩笑,一个毛头小伙子,真的能做这么大的事吗?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费建松却留了下来,并且着手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挺难的,人生地不熟的,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看着破旧的厂房我心里也是一震,不过贵在坚持吧,方法总比困难多。既然选择留下来,我肯定是要努力的。”凭着一股儿不服输的精神,费建松坚持了下来,他一方面总结之前缫丝厂失败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去外地学习经验,跑关系,找市场。慢慢地,缫丝厂能够正常运转了。

  “我的老家德清比较美丽,那边很多人都做缫丝生意,我一直也有一个创业梦,在干汊河镇这片沃土上,我找到了想要创业的感觉,我想把干汊河镇打造成我的第二故乡。”费建松说。

  发展壮大,开启新模式

  在费建松的坚持下,他的公司慢慢地走上正规,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为扩大生产规模,引深产业链,2013年,费建松在干汊河镇复元村流转荒地及闲置地2000多亩,用于种植桑树和菊花,其中桑树面积1500亩,菊花面积700亩。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到外地买原料难度越来越大,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把当地老百姓带动起来。桑树和菊花这两种作物农忙农闲有种互补的因素。劳动力也可以起到补充作用。还有一个主要是考虑市场因素,菊花和桑树并不是年年行情好,种植两种农作物也可以起到抗风险的作用。”说起自己的经营理念,不善言辞的费建松却如数家珍。

  如今,费建松创办的宏通丝业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600万元,有3组自动缫丝机和1组蚕丝被生产流水线,年产白厂丝120吨,真丝被5000余条,年总产值达5000万元,利税近200万元,拥有产业工人100多人。

  现在,费建松的家人也全部迁移到了这边和他一起创业。他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也带动了周边村群众脱贫致富,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虽然不是本地人,舒城县干汊河镇却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干部热情,民风淳朴。下一步,我要进一步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新模式,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致富增收。”费建松说。(卢贤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